補充保費之亂 政策粗糙釀信任危機
2025/11/07 10:00:15文/觀點主筆室
健保補充保費改革,原是為了填補健保財務缺口,卻演變成一場政策信任的災難。衛福部擬調整健保補充保費收取公式,衝擊存股族、定存族以及房租收入。民怨沸騰,怒批政府搶錢。衛福部長石崇良中午親上火線仍無法釋疑,晚間衛福部再度發出新聞稿,表示仍在研議。政府聲稱提升公平性,卻忽略攸關480萬人的真實感受。再度暴露政策粗糙的弊病。
衛福部將針對補充保費標準進行調整,預計明年上路。包括:股利、利息、租金改為「年度結算制」,累計超過2萬元就課2.11%。補充保費上限從1000萬元提高到5000萬元。另外,獎金課徵門檻過去以投保薪資計算,未來將改為最低薪資的4倍為準,大幅提高課稅對象。
石崇良強調改革是為了「公平付費」,讓有能力者多貢獻。民眾聞言,莫不炸鍋。廣大的中產、甚至小資股民、上班族、收租者全都跳腳。網友痛批,「公平只是口號,實際是搶錢,拿中產階級開刀。」
眼見社會譁然,民意反彈,衛福部趕緊澄清「不會為難小資族」。問題是,改革前政府根本沒搞清楚誰是小資族。對靠定存利息過日的退休族、長期存股的中產而言,新制下的「年度累計課徵」將使過往免稅的小額利息也被攤入補充保費,這並非富人稅,而是懲罰勤儉與儲蓄的稅。當政策邏輯錯置、對象模糊,口頭保證完全沒有說服力。
令人側目的是,這場改革似乎連相關主管機關都措手不及。金管會坦言事前未被通知,金融市場隨即出現避險潮,債券與海外配息產品成為投資人新的避風港。政策未上路,資金已經準備逃離。這不僅暴露部會之間的協調失能,也凸顯了行政決策的草率。
健保財務確實告急,政府試圖拓展課徵基礎,方向或許正確,然而方法卻有待檢討。若政策目的是為了「強化財源」與「提升公平」,理應先提出精算數據、模擬影響層級,再經社會討論與配套設計;而不是在毫無預警下,以幾句口號式的說明就宣布變革。改革缺乏制度與理性,只顯得急就章,政策調整必須穩健轉型,而非製造恐慌。
此次健保補充保費之亂,暴露了政府在財政焦慮下的治理體系輕忽與傲慢。一個成熟的政府,必須在改革與安定之間找到平衡,先讓人民充分理解,再要求人民負擔。民眾並非不願意共同分擔改革,但絕不願意一再被驚嚇與愚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