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潛血不要直覺是痔瘡而輕忽 醫提醒恐為大腸癌警訊

分享:

大便潛血不要直覺是痔瘡而輕忽 醫提醒恐為大腸癌警訊

2025/04/22 18:13:20文/由NOW健康授權轉載

【NOW健康 陳如頤/宜蘭報導】大腸癌早期無症狀難以防治,已連續多年蟬連台灣10大死因前3名,威脅全民健康。國健署今年起擴大篩檢對象,45至74歲以上國人可免費接受2年1次免費篩檢,為的就是及早發現與治療。羅東博愛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楊增慧副院長指出,早期大腸癌靠內視鏡切除病灶即可治癒,因此及早篩檢是為自身爭取更多治癒機會,千萬不可輕忽。


糞便檢驗加大腸鏡揪出1.5公分腺性息肉 竟是大腸原位癌


楊增慧醫師分享,先前曾有一名66歲吳姓老翁自認健康、無病無痛,家族中有沒有大腸癌病史,看到免費篩檢才決定來檢查看看,沒想到糞便檢驗結果呈現陽性,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在乙狀結腸處發現1.5公分腺性息肉。


楊增慧醫師在評估息肉狀態後,直接進行內視鏡黏膜切除術(EMR),術後病理報告果真顯示為惡性。吳姓老翁及早檢查,息肉發現得早,後續的電腦斷層檢查出癌細胞尚未出現淋巴轉移與深層侵犯,確診為早期大腸癌。切除息肉後即完成治療,後續只須定期回診追蹤。


「要是晚個半年或一年,就不是那麼簡單了!」楊增慧醫師表示,惡性息肉可以單靠內視鏡切除,若是進一步侵犯至肌肉層就會需要手術與化療。因此若能趁著癌細胞還未擴散的時候,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能大大增加治癒機率。


醫師提醒大腸癌常見迷思 大便潛血是大腸癌警訊之一


依據臨床統計,大腸癌糞便篩檢為陽性者,20人中就有1人出現癌前病變或大腸癌。因此糞便篩檢為確診大腸癌的重要管道,楊增慧醫師提醒,符合資格者務必2年1次定期篩檢,篩檢呈陽性者也務必進一步回診接受大腸鏡檢查,確認自身狀況。


楊增慧醫師強調,大便潛血是大腸癌警訊之一,但不少人直覺認為是痔瘡而輕忽;也有人誤以為家族沒有病史就不會罹患大腸癌。但其實,95%大腸癌為偶發性,是後天個人飲食習慣、生活環境導致的病變,因此就算無病無痛沒有病史,年滿45歲仍有篩檢的必要性。


大腸癌早期篩檢早期治療,能提升存活率。楊增慧醫師也指出,菸、酒、肥胖和飲食中過度加工的甜食、加工肉品、食物染劑等都是誘發大腸癌的危險因子,也有研究顯示運動可以減少大腸瘜肉的發生,因此生活中若能建立良好的飲食與運動習慣,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並落實定期篩檢,便能遠離大腸癌的威脅。


# 首圖來源/Freepik


原文,本文內容已獲 NOW健康 授權,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