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心理健康大調查結果 兒少憂鬱症、焦慮症問題嚴重
2025/04/22 17:45:00文/由NOW健康授權轉載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青少年憂鬱情況愈來愈嚴重,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21日公布「台兒少心理健康大調查」,結果顯示,憂鬱症、自殘等兒少患者明顯增加,患者已經成為身心科門診診斷類別的第1名,超過自閉症等問題。
過去10多年來 國內青少年自傷與自殺企圖行為逐年增加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指出,過去10多年來,國內青少年自傷與自殺企圖行為逐年增加,原因應與網路普及有關,進一步研究發現,性私密影像外流、網路霸凌為增加少兒自傷風險的關鍵,家長、學校、社會務必更加重視兒少身心問題。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針對兒童身心科醫師進行調查,研究顯示,近年來,因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自閉症等先天性因素較高的情緒障礙問題而至兒心科就診的人數變動不大,但和環境互動與環境誘發有關的兒少憂鬱症、焦慮症,則已成為兒心科主要就診因素。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林健禾表示,年齡愈大,青少年似乎愈不快樂,此時常以憤怒表達情緒。受到網友及網路影片等影響,讓孩子們無法正確判斷情況,而容易犯下錯誤。值得注意的是,確診憂鬱症的孩子,從國小開始就有自殺或自傷的意念,需要家長、專家關注。
各類不當行為中 以「網路霸凌被害」對孩子的自傷風險影響最大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級、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林煜軒深入研究「中小學網路行為與自傷風險關係」,按國內各年齡層,及各縣市、離島人口分布比例抽樣,調查全台10到18歲兒少網路遊戲成癮、性相關訊息外傳、網路霸凌被害、網路霸凌加害、傳統霸凌被害(指在網路以外環境遭到霸凌)與傳統霸凌加害等狀況中,及其自傷風險分數。
調查結果發現,各類不當行為中,以「網路霸凌被害」對孩子的自傷風險影響最大,曾遭受網路霸凌,可能使自傷風險分數增加6.45分,網路霸凌加害,則增加5.83分;其他如性相關訊息外傳、網路遊戲成癮等,則增加4到5分。
家長應多關心孩子的上網行為 留意「性」相關文字、圖片、影音
林煜軒說,網路霸凌常合併其他行為,且可能為現實生活霸凌事件的延伸,或與私密照等性相關訊息遭到外流有關。團隊進一步分析發現,各類問題行為中,以性相關訊息外傳的深層影響最大,只要發生就會造成4.3分自傷風險;網路遊戲成癮次之,增加3.3分風險。
至於上網時數相對風險較低,每增加1小時,僅增0.14分自傷風險。林煜軒提醒,家長應「重質不重量」,多關心孩子的上網行為,以及留意「性」相關文字、圖片、影音。
# 首圖來源/Freepik
◎原文,本文內容已獲 NOW健康 授權,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