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揭9成萎縮性胃炎與幽門桿菌有關! 恐增7倍胃癌風險
2025/10/17 17:32:39文/由NOW健康授權轉載
【NOW健康 辰蘊如/台北報導】一名65歲婦女長期有胃脹氣、胃痛的情況,只要胃痛便會去藥局自行買藥服用,剛開始改善效果很好,但時間久了以後藥效越來越差,因此求助國泰醫院消化內科陳柏諺醫師的門診,胃鏡檢查發現胃部有萎縮性胃炎、同時幽門桿菌檢查為陽性,經殺菌治療後症狀已大幅改善,後續於門診定期追蹤胃鏡。
9成源於細菌感染 早期發現是關鍵
許多人飯後感覺脹氣、消化不良,總以為只是吃太飽或年紀大導致腸胃功能退化;然而看似平常的腸胃不適,可能暗藏嚴重的健康警訊。陳柏諺醫師指出,萎縮性胃炎是慢性胃炎導致胃腺體萎縮,而被結締組織取代的長期進行式病變,而造成萎縮性胃炎的主因超過9成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其次則是自體免疫疾病如甲狀腺疾病、第一型糖尿病等。相較正常人,萎縮性胃炎患者罹患胃癌風險增加7倍,每年約有0.1%至0.3%的患者可能演變為胃癌。
最棘手的是萎縮性胃炎幾乎沒有明顯症狀,陳柏諺醫師說明,即使腸胃出現不適也常被誤認為單純消化不良,直到胃鏡檢查才發現胃黏膜已變白、血管清晰可見,代表組織已遭受不可逆的破壞。
定期篩檢阻癌化 飲食調整降風險
陳柏諺醫師表示,幽門桿菌主要透過口對口及糞口途徑傳播,包括家庭共餐、不潔食物或如廁後未確實洗手等。而疑似萎縮性胃炎的受檢者中,超過4成有幽門桿菌感染需要殺菌治療,其餘5成則是過去感染治療後產生的不可逆萎縮表現。萎縮性胃炎發展成胃癌通常會經過腸化生、上皮細胞異常增生等階段,這個過程往往需要數年時間。
陳柏諺醫師建議,應定期安排胃鏡與幽門桿菌檢測,幽門桿菌感染者應接受標準三合一或四合一根除治療,並於治療後4至8週以碳13呼氣試驗或是糞便抗原檢查確認是否成功根除。若病理顯示中度以上萎縮或腸化生,建議每1至2年追蹤胃鏡檢查;風險較低者則可每3至5年追蹤胃鏡,及早發現異常可大幅降低癌變風險。日常保健方面,應減少醃製、高鹽食品攝取,同時避免長期服用止痛藥或不當使用制酸劑,加重或長期刺激胃黏膜,同時戒除菸酒、減少辛辣油炸食物,保持規律作息與定期健檢,才能有效守護胃部健康。
# 首圖來源/Freepik
◎原文,本文內容已獲 NOW健康 授權,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