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喜不報憂 繁榮假象下摀耳勇敢向前行?
2025/10/17 15:07:21文/觀點主筆室
賴清德總統月初開心的跟鄉親報告,台灣股市非常好,經濟成長率更是No.1、「超日趕美贏中國」。他喜不自勝地表示,有些人說了些有的沒的、沒志氣的話,助他人威風滅自己志氣,都不要聽,要對台灣有信心,勇敢向前行就沒錯。但真是如此嗎?國會殿堂最新揭露,台灣連貧窮率都漂亮到令人難以置信。經濟數字與真實感受脫節,以及統計不合時宜的聲浪四起。真心戮力為國為民,不是摀上耳朵、勇敢向前就可以。
全球面臨社會及經濟型態急遽變化,經濟數字的呈現不免落拍跟不上。正確的統計堪稱施政指南,如果與人民的感受長期背離,不但失去公信力,也可能讓政府沉溺期間、誤蹈險境。回望歷史,正因為1930年經濟大蕭條未被及時示警,二戰後乃由經濟學家建立所得等各項統計數據。用意就是提醒,而非拿來當作說嘴的政績。
因此,當賴總統見熠熠發光的經濟數據樂不可支的同時,不少學者專家都提醒,統計數字不足以反映民瘼,恐需調整。例如台灣GDP超車各國,勞工薪資水準卻看不到日韓的車尾燈,這不是天大的諷刺嗎?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台灣貧窮率只有7.13%,比美、日、韓還低將近一半,乍看像是台灣幾乎沒有窮人的幸福國度,但民眾感受顯然並非如此。
民進黨立委王世堅直言,實際生活在貧窮線下可能高達250萬至300萬人,是真正看不見的黑數。在他看來,真正的進步不是把貧窮率壓得好看,而是讓每一位需要幫助的國人,都能被政策接住。現行低收入與中低收入戶加總僅約50萬人,等於每四戶需要被關懷者,僅有一戶被看見。政府以資格審查畫線,把人排除在外,以統計學抹去痛苦。這樣的漂亮數字,是政績還是偽裝?
誠然,不少經濟數字接連報喜,卻也令人質疑台灣是否正在經歷兩個世界的窘境。出口與外銷訂單年增二位數,看似欣欣向榮,但若扣除資通訊與電子產品,其餘傳統產業僅成長1%至4%,等於少數科技貴族拉高平均,卻無法帶動整體生活水準。台灣GDP之所以超韓趕美,是因為ICT產品佔出口比重超過七成,但科技業就業人口僅5%至10%。GDP數字飆升的同時,九成國人卻對這份繁榮無感。各界爭相凸顯警訊,不是沒志氣;統計若只剩下報喜功能,失去了警鐘作用,那不只是無用,更是危險。
賴總統說要人民勇敢向前,但真正的勇敢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直面失衡,承認問題,願意改革統計制度與社福資格,納入更多不均度指標,還數字以誠實。否則,當執政者沉醉於數字的榮光時,底層的標準差,早已撕裂這座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