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愚民?跨世代掠奪肇因財政紀律不彰 非普發現金

分享:

誰在愚民?跨世代掠奪肇因財政紀律不彰 非普發現金

2025/07/14 16:52:06文/觀點主筆室

立法院通過普發現金一萬元,民進黨既想守住超徵的稅額「擅自運用」,又怕普發的光環全歸藍營,因此,本來皆大歡喜的還稅於民,再度成為藍綠開撕、社會互嗆的罵本。民進黨把普發預算,刻意導向應用來撥補台電。惟遭識破,就算錢給台電也進不了員工的口袋。綠營開始撻伐還錢於民是「發錢愚民」。難道過去民進黨普發現金也是拿人民血汗錢愚民?再者就是帶風向表示,普發現金是跨世代掠奪。但其實過去2年沒發現金,執政黨一樣舉債禍延子孫。談跨世代掠奪該檢討的是失控的財政紀律,而非普發現金。「還錢於民」或許非上策,但比起「不受監督濫用」,哪一種才是愚民,社會自有公評。

在國民黨力推下,立法院日前通過強化韌性特別條例,匡列2350億元要求行政院10月底前普發現金1萬元。恰逢丹娜絲颱風肆虐過後,台電員工搶修的辛苦畫面令人印象深刻,民進黨借力使力,先是疾呼該筆預算應該用來撥補台電。不過人民眼睛雪亮,腦筋也不差,多數人立馬反應,撥補台電的錢根本進不了辛勤的基層員工口袋,反而可能落入把持綠電利益的權貴手裡。尤其嘉南光電板花大錢竟如此不堪一擊,也讓民眾對台電的撥補難以埋單。部分綠營支持者呼籲拒領,更多網民回應,歡迎青鳥把錢捐出來,要做公益能人能擋。

用台電員工辛苦形象情勒,不料被光電板醜聞破了局。民進黨竟批評,普發現金是「發錢愚民」。將普發現金貼上藍營買票的標籤,還說這就是「花你的錢,買他的票」。的確是花人民的錢,但能否買得了票恐怕有待商榷。如果執政黨以為民眾會為了一萬塊改變投票意向,未免也太小看台灣人民智商。又或者,這樣的想法來自該黨思維政策的延續?例如2023年普發六百元,例如針對年輕人普發藝文券,又例如請50歲以下民眾吃客家小炒、買客家伴手禮。這些等同現金的政策,用意何在?總不能說,執政黨給好處就是惠民,在野黨支持的就是愚民?

再論發還部份超徵稅額於民真的是愚民嗎?執政黨何不仔細研究一下,新加坡已經六度發放現金如何還能維持穩定的財政紀律?日韓等國也正研議發放現金,國際各國都在愚民嗎?政府可以告訴大家,過去累計超徵一兆多,為何台灣舉債未減反增?誠然,超徵的稅額不一定要優先還債,也可優先抵減舉債,問題是,所謂抵減舉債若成為不受監督的特別預算,即形同政府「小金庫」,怎麼花的不受監督。「特別預算」顧名思義不應常態化,但近年政府年年大編特別預算,這才是侵蝕財政紀律關鍵之一。

不少有識之士擔心,政府舉債普發現金是債留子孫,是所謂跨世代掠奪。但所謂跨世代掠奪的問題在於「過度舉債」,而非普發現金。即便沒有這次的普發現金,政府一樣債台高築。部分學者也指出,超收稅額極可能來自通膨,根本就是變相的通膨稅。將民眾多繳的稅普發於民,彌補通膨導致民眾生活不易,有何不可?執政黨如果真心避免債留子孫,怎會讓國債年年攀升。如今的不甘,恐怕是錢怎麼花,民進黨決定、可以;立法院決定、不行。

《民視新聞》調查,針對普發現金1萬元,「大家覺得該不該發?」短短1天內16247人投票,結果69%認為該發;31%認為不該發。民心向背昭然若揭。現金一萬元除了可以補貼民眾生活,恐怕也是對政府財政紀律不彰的反撲。賴政府與其不斷攻擊在野黨,連支持領錢的民眾都要看輕、話衰,不如好好規劃改善財政紀律,收與花都應該有更合理的估算與交代。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