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示範同島一命 究責勿淪政治工具
2025/10/01 15:09:52文/觀點主筆室
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要在中秋節前恢復花蓮災區居民正常的生活。同時強調,對於過程中必要的檢討及追究責任也將同時展開,才能對得起所有受難國人。究責有其必要,釐清疏漏甚至失職所在,才能防患於未然。但究責絕對不能淪為甩鍋與政治清算。卓榮泰感嘆社會信任的重要,請執政者捫心自問,台灣為何撕裂若此?全民輪番前進災區揮汗,沒有人分藍綠,政治人物口中的同島一命與團結,人民親自示範,請政黨不要再掀對峙波瀾。
花蓮光復鄉的洪水,如巨獸般傾瀉而下,留下的是支離破碎的家園與無可挽回的生命。行政院長卓榮泰在立法院承諾,總統賴清德已下令國軍全力投入救災,目標是中秋前恢復災民基本生活。他強調「檢討與追責同時展開,才能對得起國人」。這句話方向正確,卻也藏著風險:如果檢討變成推諉,追責淪為政治清算,那麼社會信任不但修補不了,反而會在災民的傷口上再撒鹽。
責任必須釐清,但要就事論事。馬太鞍堰塞湖自7月底被監測發現,農業部便知其潛藏危險。農業部長陳駿季在8月卻信誓旦旦表示「沒有立即潰堤危險」,如今錄影片段瘋傳,成了眾矢之的。確實,事後看來農業部未能採取更積極的減災措施,有待檢討。遺憾的是,潰堤後農業部還要求媒體用語,要以「溢流」取代「潰壩或潰堤」,這不僅無助專業,推諉的心態,反而加深社會的不信任感。
但話說回來,災難治理並非單一部會之責。馬太鞍溪的權責分屬三個單位,這正顯示台灣防災體系的「碎片化」:農業部管上游,經濟部水利署管中下游,內政部與地方政府則處於前線。當災難來臨時,權責模糊、協調遲緩,等於把風險交給天命,這才是最需要檢討的結構性問題。
卓榮泰在院會上語重心長地說,「社會信任的重建是最重要的」,並舉出台電員工被酸吃便當、總統合影遭批判的例子,認為台灣缺乏正向思維。這番話不乏真實,卻忽略了一個關鍵:社會的不信任,並非無緣無故,而是積年累月由政治操作、口水戰累積而來。當政治人物習慣先打算盤,再談專業,人民當然會懷疑,甚至連救災鞋子、動作都會被放大檢視。
值得反思的是,災區的人民反而用行動示範了「同島一命」。無數志工、民間團隊湧入光復,醫療、物資、勞力一一補位。他們沒有分藍綠,也不問立場,純粹因為人間有愛。這才是台灣最強大的社會資本。然而,一旦政治人物再度掀起對立,這份資本就會被消磨殆盡。
災後究責不可少,否則悲劇只會一再重演。但究責的目標應該是制度改進,而非尋找代罪羔羊。台灣位處天災高風險區,未來洪災、地震、颱風只會更頻繁。政府應下定決心,戮力建立完善的防災體系。至於社會韌性,以這次光復的情況來說,民間自動自發令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