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體內塑化劑超標!10大NG習慣 恐傷腎致癌
2025/10/02 14:09:01文/品觀點綜合編輯
近期研究發現,台灣人體內的塑化劑濃度比歐美人高出2至7倍,引發醫界關注。腎臟專科醫師洪永祥指出,塑化劑在台灣人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長期低劑量、多途徑暴露不僅與內分泌失調、癌症風險相關,更會造成腎功能下降、蛋白尿等問題。
塑化劑是一種常見的環境荷爾蒙,可透過食入、吸入或皮膚接觸進入人體。醫學研究顯示,塑化劑代謝物濃度越高,腎絲球過濾率越低,尿蛋白指標也越嚴重,顯示腎功能明顯受到影響。塑化劑可引發發炎、氧化壓力,造成腎臟細胞凋亡及硬化,不僅直接傷腎,還會加速肥胖、胰島素阻抗與高血壓等代謝異常,進一步惡化慢性腎臟病。
洪永祥醫師提醒,生活中存在多個塑化劑暴露的陷阱,包括:
- 邊滑手機邊吃東西;
- 錯誤使用容器微波;
- 長時間喝熱酸飲品;
- 熱湯用塑膠袋外帶;
- 冷水瓶裝熱水或茶飲;
- 常吃油炸外食;
- 使用劣質紓壓玩具;
- 偏好香味濃烈產品;
- 咬橡皮擦文具;
- 坐在塑膠地墊上吃東西。
除了汽車內裝,家居環境中也存在塑化劑風險。林口長庚醫院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甲醛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存在於許多室內裝潢材料中。他建議,為降低風險,應養成以下習慣:
- 新車開啟前先通風15分鐘;
- 停車時打開車窗;
- 定期更換車內空氣濾網;
- 避免在車內放置塑膠製品或香氛產品。
為減少塑化劑對健康的影響,專家建議:
- 勤洗手,用肥皂搭配正確洗手六步驟可有效移除95%塑化劑;
- 每天飲用體重3%-4%的水分並透過運動排汗,加速代謝體內塑化劑;
- 多吃各色蔬果,攝取抗氧化物質;
- 定期清除室內灰塵,避免吸入沉積其中的塑化劑。
專家強調,塑化劑不是突發的急性毒物,而是潛伏在日常生活中的慢性傷害。癌症的發生通常是多重因素共同影響,包括基因、生活習慣、環境暴露等,不應簡單將個案與單一化學物質直接劃上等號。然而,減少不必要的暴露風險,仍是守護健康的重要一步。唯有提高警覺,改變日常習慣,才能為身體健康做長期保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