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氣候下的生存課題 團結應變而非政治對峙

分享:

極端氣候下的生存課題 團結應變而非政治對峙

2025/09/24 15:57:10文/觀點主筆室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在豪雨衝擊下潰決,洪水傾瀉入光復鄉,造成嚴重死傷與大規模失聯。這場災難原本是大自然的劇變,卻在中央與地方的口水戰中,逐漸染上人禍的色彩。眼前最迫切的,是救人與安置,中央地方應攜手救災,而非趁隙挑動朝野情節。

行政院長卓榮泰在災區表示:「撤離計劃看來有瑕疵。」國民黨立委傅崐萁眼見家鄉落難,卻遭此評論,不滿反批中央「只出一張嘴」,痛陳農業部早前還宣稱「沒有立即危險」。傅強調,縣府早在七月底就呼籲中央研議爆破引流,卻遲遲未見行動,如今竟要地方背鍋。雙方當場唇槍舌戰,甚至延燒至前進指揮所,最後不歡而散。這樣的場景,對於仍困在災區的上百名民眾而言,無疑是二度傷害。

回顧事發背景,馬太鞍溪堰塞湖並非突如其來。七月薇帕颱風引發崩塌,形成近兩百公尺高的天然壩,蓄水量高達一千四百多萬立方公尺,相當於石門水庫十分之一。專家早已提醒,台灣地質脆弱,堰塞湖難以短時間處理,唯一可行之道就是持續監測與預警。但監測歸監測,關鍵在於「決策與執行是否到位」。中央先表示「沒有立即危險」,收到警戒後,地方擴大撤離,且採取垂直避難措施,對老人家來說執行不易,甚至來不及逃生,這便是預警與行動之間的落差。

傅崐萁指出,目前收容所內連慢性病藥物、床墊都缺乏;道路斷絕,物資難以送入。這些都是攸關生命的迫切課題。賴清德總統已下令國軍投入救災,動員近三萬人力,並開設前進指揮所;交通部緊急搶修鐵路,恢復部分運輸。這些措施若能落實,才能真正減輕地方壓力。

但我們更應思考長遠之道。台灣自1979年以來,已有88個堰塞湖案例,不少在未處置前就潰決。921地震後的草嶺潭,蓄水量甚至一度堪比石門水庫,直到颱風豪雨才潰散消失。這次花蓮堰塞湖,再度提醒我們:極端氣候下,這樣的「不定時炸彈」只會更多。倘若制度與技術未能提升,下一次悲劇仍可能重演。

因此,首要之務是強化監測與跨部會協調,建立即時決策的應變機制。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瑞士阿爾卑斯山冰川靠預警系統可以做到提前一周疏散,因此可以將傷害降到最低。台灣同樣位處高風險區域,就更不能讓科學預警淪為紙上作業。

天災難防,但人禍可以避免。中央與地方若忙著互相指責,而不是真正合力救人,不啻是對受災民眾最大的背叛。此刻最不需要的就是政治對峙,而是攜手共渡。天災無法避免,切勿再演變成人禍。台灣必須從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中學會,在極端氣候的時代,團結一心,才是唯一的出路。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