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眩暈易發作!眩暈是現代文明病 醫歸納成因與治療

分享:

入秋眩暈易發作!眩暈是現代文明病 醫歸納成因與治療

2025/09/19 11:13:18文/由NOW健康授權轉載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秋季早晚溫差大,容易引起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及血管收縮,除了要留意腦中風等心血管疾病風險,有些人容易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當交感神經過度活化、身體平衡受影響,加上血管收縮使腦部血流減少,都會提高眩暈的發作機率。尤其現代人生活壓力大、作息不正常,眩暈發作年齡更有年輕化趨勢。


頭暈和眩暈不同之處在哪裡? 醫師教你辨別並分析眩暈成因


要如何分辨頭暈和眩暈呢?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表示,頭暈猶如站在行駛的小船上晃動;眩暈卻是身體和周遭環境皆在轉動,發作時天旋地轉,幾乎無法站立,甚至冒冷汗、臉色蒼白,嚴重甚至會噁心嘔吐。


臨床上將眩暈病因分為2大類型:中樞型眩暈和周邊型眩暈(內耳型眩暈)。中樞型眩暈是腦腫瘤、聽神經瘤引發,但較少見;需特別留意,若合併出現單側手腳麻木、無力,或口齒不清等是腦中風警訊,盡速就醫,不可大意。


李宏信醫師指出,一般常見的周邊型眩暈,是因內耳不平衡引起,通常伴隨眩暈耳鳴及併發症狀。另外,內耳管內淋巴積水腫脹、壓力增加,當頭部晃動時,三半規管內的淋巴液會震動,刺激神經而可判斷方向和速度,內耳淋巴積水時,低頭或後仰是最容易導致眩暈發生的動作。


李宏信醫師進一步解釋,耳朵構造由外耳、中耳和內耳組成,其中內耳有負責聽覺的蝸牛體和掌管平衡的三半規管,當前庭系統的三半規管發生病變、不平衡,就會引發眩暈耳鳴。內耳蝸牛體和三半規管是管狀構造,裡面分為內淋巴和外淋巴2大系統,中間有隔膜,若因車禍外傷導致薄膜破裂,內外淋巴液體混在一起,導致不平衡,就會引發眩暈。


在治療上,服用利尿劑多半能讓積液順利排出,若服藥效果不佳,也可考慮在前庭和三半規管部位打洞引流,但不排除日後復發的可能性。


值得一提的是,眩暈也可能是「耳石脫落症」,位於內耳前庭神經纖維上方有個小小耳石,可能因撞擊外傷或老化而脫落,移動到掌管平衡的三半規管中,當頭部姿勢改變如躺下、起身或翻身引發短暫眩暈。


眩暈治療分4型態 首重打通內耳血路並促進退化神經復活增生


李宏信醫師將眩暈的治療分為4種型態:(1)出現輕微眩暈可以先躺在床上休息幾個小時,應該就能恢復;(2)若持續感覺不適,建議前往耳鼻喉科、家醫科或神經內科醫師就醫,服藥治療,幾天可望緩解;(3)天旋地轉眩暈嚴重,搖晃無法站立,應掛急診、施打點滴止暈,待恢復後帶藥物返家服用;(4)慢性反覆發作的眩暈,先排除腦部病變後,再針對促進血液循環和滋養神經長期服藥耐心治療,約須3個月,才能治癒達到不易復發的療效。


李宏信醫師分析,人體內頸動脈分支加上椎底頸椎動脈結合將血液送入內耳,此為腦基底循環,若此循環系統流通不良、產生病變,就可能引發眩暈耳鳴。成因可能來自外傷撞擊頭部、感冒和新冠肺炎等病毒感染,或是藥物中毒如肺結核藥物副作用、酒精中毒,某些抗癌藥物也可能引發眩暈;其次是過勞,焦慮、緊張和生氣以及睡眠不足,使得進入內耳循環系統的血管阻塞和過度收縮,送進內耳血管的營養不夠,導致內耳神經萎縮退化和壞死所致。


李宏信醫師說明,治療眩暈的原則是打通內耳血路,特別是促進腦基底循環的藥物,必須服用專門打通腦基底循環的頸椎基底循環動脈血管增強劑,才有療效;輔以高劑量的B1、B6和B12供應神經足夠的營養,並搭配抗氧化劑,促進退化神經復活增生。若眩暈症狀較嚴重,營養吸收力較差,也可透過針劑注射B12來改善神經。


眩暈症是現代文明病 長期服藥控制配合生活習慣改善降低復發


李宏信醫師強調,眩暈是神經退化引起急性發作的慢性疾病,最重要的是必須長期服藥控制,眩暈服藥治療至少需持續3個月至半年,待神經完全修復穩定,才能減少眩暈復發的機率。


眩暈症是現代文明病,以往常見發生在老年人,然而,在現今講求速率、壓力倍增的生活步調下,臨床上看到30、40歲眩暈症也上身。


李宏信醫師提醒,日常生活應適時調適緊張、焦慮情緒,心情放鬆,上班族長時間使用電腦應定時起身活動頸部、促進血流通暢,配合藥物治療,就能達到良好成效。若擔心眩暈復發不敢出遠門,建議攜帶醫師開立止暈藥物備用即可。


# 首圖來源/Freepik


原文,本文內容已獲 NOW健康 授權,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