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再獲7000萬交保 司法信任能否止跌?
2025/09/16 09:32:04文/觀點主筆室
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去年9月遭到羈押,一年多來,交保即遭抗告,這一次北院重開羈押庭,再度裁定柯文哲7000萬元交保,能否挽回民眾對司法的信心?台灣民意基金會繼日前公布四成二民眾認為柯文哲遭受冤屈後,從最新民調數字推算,同情柯文哲的人數,在過去8個月急遽飆升150萬人。司法對於一般民眾來說或許艱澀難懂,但民主社會大家都能琅琅上口的無罪推論、偵查不公開,在此案都蒙上巨大陰影。偵查至今未見明確金流以及社會質疑不正訊問的檢察官通通高升,這些不需要高深推論的司法觀感,恐怕都是民心生變的原因。
北院合議庭15日裁定柯文哲與應曉薇維持原保金交保,並強調「不能因證人尚未作證就認定需要羈押」。法院理由清楚寫著,大部分關鍵證人已經接受詰問,未出庭者也在偵查時具結作證,檢辯雙方均不爭執其證據能力。若僅因「尚有證人未作證」就持續延押,將違反羈押必要性審查的比例原則。這番見解,不僅揭露了檢方濫用羈押的思維,也凸顯了司法回歸保障人權的初衷。
然而,檢方一年多來始終未能提出直接金流或對價的收賄證據,卻以圖利罪大肆操作,長期羈押與高壓偵訊,遭質疑根本是「押人取供」。尤其承辦的檢察官林俊言、唐仲慶後續皆獲升遷,也讓外界質疑這是一場結合政治與司法的「升官記」。國民黨團書記長王鴻薇直言,這是「司法信任跌到谷底,卻還在大迫害、大升官」。
無罪推定,本是民主社會的基石,如今卻成了笑話;偵查不公開,內容卻猶如推理小說在媒體大放送。社會大眾一次次從媒體「獨家」讀到對柯文哲不利的片段,讓人懷疑檢方默許甚至引導資訊流出,實質上就是人格毀滅的政治工程。形塑涉嫌人「有罪」觀感,司法審判的公正性蕩然無存。
更令人痛心的是,柯文哲長達一年的禁見,不得與家人接觸。期間他歷經父親病逝,人倫遺憾,重創司法形象。台北市前副市長彭振聲妻子墜樓,彭振聲痛心怒吼「認罪是為了讓她安心」、「檢察官的良心在哪裡」,聞者莫不悲憤。本應守護人民的司法,還未審判先釀悲劇,法理情都讓人失去信心。
民眾黨表示,司法無罪推定 不該限制人身與通訊自由,台北地檢署的相關主張明顯不當。當司法信任崩毀,民主的根基便會動搖。唯有讓司法真正獨立、回歸法治精神,才能挽回民意。民眾真正關心的,不是「柯文哲有沒有罪」,而是「台灣的司法還有沒有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