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阿拉斯加風雪的「雙普會」台灣該警醒的事
2025/08/15 13:55:41文/觀點主筆室
阿拉斯加安克拉治,美東時間16日,美俄領袖川普與普亭即將一對一閉門交鋒,「結束俄烏戰爭」成為峰會主軸。然而最令人不安的,烏克蘭歷經三年烽火、家園塗炭後的命運談判,竟未必有烏克蘭能坐下的位置。烏俄戰爭伊始,台灣人即憂心「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詎料,號稱上任24小時內可終結這場戰爭的川普上任後,歷經大半年,催生了「雙普會」,會不會是未來「川習談台灣卻沒台灣」的預演?
外界分析,普亭得以昂首踏進美國領土,全因戰場主動權在握。自2014年以來,普亭多次違反停火協議,2022年大規模入侵烏克蘭後,更採取邊打邊談姿態,即便川普再臨,同樣沒有給予美方太多面子。俄軍日前於前線推進,令其談判籌碼更加厚實。反觀美國總統川普則亟欲扮演止戰締造者,然而若和平建立在「領土交換」之上,強迫烏克蘭讓出被佔領區換取停火,此等交易是否真為和平,抑或是強權的戰後切割,甚至分贓?
眼見雙普談判自己被排除在外,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急奔歐盟喊話,強調不能割地換和平,歐洲各國也警告川普勿與普亭私下協定。直至談判前24小時,川普鬆口「不排除一併邀請澤倫斯基」,但觀察其談判風格,高度個人化、排斥制度性框架、重視領袖間氣氛與話術籌碼,此一表態更像是對普亭施壓的談判伎倆,是不是真心尊重當事國參與權有待觀察。
值得台灣戒慎的正是這種排除當事國、領袖密室協議的模式。前白宮國安會官員何瑞恩早警告,川普傾向繞過多邊架構,直接與習近平「大交易」,屆時談判可能縮減為美中兩強互換籌碼,例如,中國承諾芬太尼管控、市場開放、稀土供應;美國則在科技管制、台灣問題上展示彈性。若「烏克蘭模式」成行,下一幕是否就是「台灣不在場,美中拍板台海未來」?
因此,此次雙普會的警訊,不只是烏俄戰爭走向,而是談判方法的外溢風險。排除當事國,「先談再通知」的交易模式成形,台灣豈能不憂心。再者,模糊制度保障,削弱小國在國際談判框架中的發言權,以及藉話術營造勝利敘事,掩飾程序瑕疵與道德風險。這樣的情況一旦有了先例,台灣該如何防範、自保,無法輕忽。
當阿拉斯加的風雪吹動「雙普會」大門,我們更該提前洞察,真正的和平不能倚靠單邊強權,遑論大國之間的妥協。更靈活務實的外交策略,才是避免被列入籌碼清單、守住主權與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