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熱病再現!傳染途徑多元 被視為生物恐怖攻擊病原體
2025/08/14 17:50:09文/由NOW健康授權轉載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衛福部疾管署於2025年8月12日公布,一名居住南部的70多歲女性於7月12日開始出現症狀,在沒有接觸動物、未從事戶外活動的情況下,竟確診感染兔熱病,成為台灣自2022年以來首例本土病例。這起神秘的感染案例讓防疫人員感到困惑,也再次提醒民眾對這種罕見人畜共通傳染病的重視。
兔熱病又稱為野兔病 專家籲提高警覺
兔熱病是由土拉倫法蘭西氏菌引起的急性細菌性傳染病,又稱為野兔病、鹿蠅熱或法蘭西斯氏病。根據行政院衛生署於2007年10月9日的公告,兔熱病被列為第4類法定傳染病,需要進行監測通報。自納入法定傳染病監測以來,台灣總計僅確診3例個案,包括2011年1例自美國境外移入病例、2021年南部本土病例,以及這次的最新個案。因此,醫療人員在診斷時容易忽略此罕見疾病,也讓民眾對其認知度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土拉倫法蘭西氏菌分為A、B兩型,其中A型毒性較強,根據疾管署資料,如果出現類似傷寒症狀或肺部疾病而未及時治療,致死率可高達5到15%。由於該病原菌可能透過空氣傳播,國際間甚至將其視為具有生物戰與生物恐怖攻擊潛力的病原體,各國對此病的監測都格外謹慎。
多重慢性病患者 成為兔熱病高危族群
這次確診的個案有著多重慢性病史,包括慢性腎病、高血壓、糖尿病及肝炎等疾病,這些疾病可能使她免疫系統較為脆弱。疾管署指出,個案最初於2025年7月12日出現發燒、全身無力、頻尿等症狀,這些表現並不特殊,很容易被誤認為是一般感冒或其他常見疾病。隨著病情發展,個案又出現寒顫、腹瀉、排尿困難等症狀,經醫院檢查發現白血球等發炎指數明顯上升,透過血液培養及全基因體定序確診為兔熱病。
兔熱病的潛伏期與暴露劑量密切相關,通常為3到5天,但也可能長達14天。該疾病的傳染途徑相當多元,人類可能透過硬蜱和鹿蠅等吸血性節肢動物叮咬、接觸受感染動物組織、食用受污染的食物與水,或吸入受病菌污染的塵土而感染。值得注意的是,土拉倫法蘭西氏菌的感染劑量極低,僅需極少量的病原菌就能致病,這也解釋看似無明顯暴露風險仍可感染。
兔熱病的主要野生動物宿主包含兔子、野兔、田鼠、麝香鼠、海狸、水鼠等哺乳動物,病原菌在媒介節肢動物及各種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及魚類之間循環存在。全球流行地區涵蓋北美洲、歐洲、亞洲及中東地區,顯示此疾病具有廣泛的地理分布特性。
症狀嚴重且未及時治療 恐致肺炎或敗血症
雖然目前尚無人傳人的病例報告,疾管署仍強調,民眾應避免接觸野兔、囓齒類等野生動物,切勿生食野生動物或畜肉。前往疫區旅遊時,應穿著長袖衣褲並使用政府核可的防蚊蟲藥劑,以避免受到節肢動物叮咬。處理動物屍體時,務必佩戴口罩及防水手套,避免接觸或生飲未經過濾消毒的水源。對於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或免疫功能受損的民眾,更需要特別注意身體變化。
幸運的是,兔熱病對抗生素治療反應良好,此次個案經過2週的抗生素治療後症狀已獲改善並順利出院。然而,如果症狀嚴重且未及時治療,仍可能導致肺炎或敗血症等嚴重併發症,致死率可達30到60%。提醒民眾,即使是罕見的傳染病也可能在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出現,維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環境清潔仍是最佳的預防策略。
文字編輯:辰蘊如
# 首圖來源/Freepik
◎原文,本文內容已獲 NOW健康 授權,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