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內耗雙重失分 台灣失去的何止是「川普」

分享:

外交內耗雙重失分 台灣失去的何止是「川普」

2025/08/14 15:43:32文/觀點主筆室

民進黨政府最近接連遭逢重擊:大罷免首輪慘敗,對美關稅談判失利,外交上又因美國前官員惠頓(Christian Whiton)的連續投書而陷入輿論風暴,更不用說其間還有韓國官員怒控台灣放鴿子,以及日媒對賴政府的批判。惠頓的兩篇文章,一篇直指台灣「失去川普」,一篇提出具體建議。雖然論點有待思辨,不用照單全收,但他第二篇發文特別標註「支持台灣人士」,凸顯批評並非惡意攻擊,恐怕也是對台灣當局的回應。民進黨擅以政治操作處理不同的聲音,面對各界批評,如不能虛心傾聽,失去的恐怕還有民心。

賴政府的「倚美抗中」先是在關稅談判上踢了大鐵板,近日又遭美國友台人士及日媒相繼批評。美國前國務院資深顧問惠頓(Christian Whiton)在4日以「台灣如何失去川普」為題,直指台灣對川普政府外交的輕忽,除了花大錢但可能買錯遊說公司,也對副總統蕭美琴駐美期間的表現多有批判。文章洋洋灑灑,幾乎讓綠營過去對內宣傳外交政策成功的幻象,一夕碎裂滿地。賴政府至今沒有正式回應,但惠頓最近再度發文表示,自己前一篇文章因為對賴政府左傾提出諍言,《台北時報》發出了三篇文章批評他的說法。但他惋惜的是,三篇中沒有一篇針對他所指出的問題有解決方案。

《台北時報》是自由時報系負責發行的台灣綜合性英文報紙,某種程度也代表了部分綠營立場。旅美學者翁履中指出,惠頓第二篇文章,除了是個人觀點的延續,恐怕也是因為第一篇評論遭到反駁,甚至質疑其動機以及人格化攻擊,因此惠頓第二篇文章的副標題特地寫上「長期支持台灣人士的建議」。翁履中分析,這清楚傳達了我是台灣的朋友,但卻必須公開回應批評,不無失望與警告的意味。

面對一連串的外交批評,賴政府表面噤聲,對內對外都不公開解釋也未有說明,但私下動作令人懷疑。面對各種批評,冷靜分析、積極修補,而不是質疑動機、抹紅建言,甚至試圖營造「疑美論」氛圍。過去,綠營擅長把國內各種批評歸因於北京及親中勢力,這種政治化處理方式,也許能鞏固國內支持者,但對國際關係而言,等同自毀溝通管道。

川普重返下的美國,已從價值驅動轉向赤裸裸的美國利益中心論。在他的眼中,台灣的重要性不過是「筆尖大小」,除非你能提供具體且可兌現的利益。這意味著,外交不再比理念,而是比籌碼與人脈。惠頓的批評,意在警醒台灣,美國共和黨新右派對民進黨政府的觀感就是口號響亮、行動疲軟。同樣地,標舉意識形態旗幟,只對國內綠營及其側翼有效,國際現實可不買單。

台美關稅談判停滯,賴政府的「持續溝通」,不知要持續等到何年何日?但美方顯然正積極安排與中國會商。台美中關係中,台灣顯然暫被擱置,台灣本應全力搶救在三方關係中的角色,但執政黨漠視國際友人諍言,火力瞄準國內批評者,時不時還刻意連結國內外評論,期望據此打為同路人,淡化國際評論的影響力。賴政府若持續輕忽外交挫敗與政治內耗,不僅浪費時間,更將錯失修補空間。

學者提醒,朋友是累積出來的,敵人往往是自己創造的。如果賴政府面對批評,總是用選舉攻防的邏輯處理國際關係,就像是以國內短線政治去對付外部長線博弈。說到底,台灣不僅失去川普,更可怕的是失去方向。因為它會讓你在下一次關鍵抉擇時,連該往哪走都不清楚,這恐怕才是真正的國安危機。

賴清德總統競選期間的廣告「在路上」令人印象深刻,這台車從前總統蔡英文手中換了駕駛,成功將他送進總統府。綠營一度把總預算遭刪減,比喻成政府是沒有油的車。先不說油給的沒比過去少,一年三個月後,以賴政府表現來看,車行顛簸恐非缺油,而是迷失方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