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背痛令人坐立難安! 急性疼痛脊椎神經阻斷術助緩解

分享:

下背痛令人坐立難安! 急性疼痛脊椎神經阻斷術助緩解

2025/08/08 09:01:50文/由NOW健康授權轉載

【NOW健康 楊芷晴/高雄報導】許多人都有下背痛的經歷,輕微者幾天內可好轉,但急性期常令人坐立難安,若拖延治療恐演變為慢性疼痛,影響身心狀態。下背痛的治療,通常藉由服藥、復健治療需要一段時間才會復原,不過,重仁骨科醫院副院長周毓霖醫師指出,民眾可及早選擇低侵入性的「脊椎神經阻斷術」,在減少止痛藥使用的情況下,迅速緩解疼痛不適,及早重拾生活品質。


如何達到「阻斷神經痛覺傳導」效果? 就像是將神經「打暈」


周毓霖醫師解釋,神經阻斷術主要是將藥物注射到脊椎神經周圍,達到「阻斷神經痛覺傳導」的效果,如同將神經「打暈」,是針對疼痛的根源進行治療,相較於傳統止痛藥只是間接干擾腦部的神經傳遞,與暫時壓制痛覺不同,況且長期服用止痛藥還可能傷胃,對腎臟也會造成負擔。


神經阻斷術屬於一種低侵入性治療的門診手術、不須住院,針對單純的下背痛或臀部疼痛,採用神經阻斷術能快速有效緩解疼痛,沒有副作用。周毓霖醫師分析,下背痛成因很多,常見為肌肉的拉傷或扭傷,即俗稱的「閃到腰」,肌肉疼痛占7成以上,其他3成因素則是脊椎實體的結構問題,如:椎間盤突出、關節退化或滑脫等。


多數情況下,肌肉扭傷在服藥一段時間並搭配復健也會好轉,而在急性疼痛期除了多休息、熱敷之外,若能及時介入神經阻斷術,有助於立即降低疼痛感,即便肌肉發炎尚待時間修復,但愈早減緩疼痛感也能盡快進行復健、鍛鍊肌力,加快生活步調恢復正軌。


哪些人適合脊椎神經阻斷術療法? 適用於脊椎輕微不穩定或肌肉拉傷


周毓霖醫師說明,在進行脊椎神經阻斷術之前,會先進行X光檢查及觀察脊椎的排列與穩定性,必要時會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確認哪個神經部位受傷,檢查後若確認無明顯神經根壓迫,僅是脊椎輕微不穩定或肌肉拉傷,就適用此治療。值得一提的是,此療法也可用於手術後的疼痛管理,特別是肌肉僵硬或神經過度敏感等狀況。


當下背痛合併坐骨神經痛,甚至出現臀部、下肢麻痛,這可能涉及神經根壓迫,像是椎間盤突出或是神經孔明顯狹窄,上述情況就不適合採取神經阻斷術治療,因為阻斷神經根的感覺後,可能連帶影響運動神經造成下肢無力,建議必須進一步考慮採取手術方式加以治療。


周毓霖醫師表示,執行脊椎神經阻斷術前,會進行基本的抽血檢查,先排除凝血功能異常或感染問題後,在手術室直接在X光下將皮膚局部麻醉,再將麻醉劑、類固醇以針劑注射到疼痛關節的神經分支附近,最常見為第3、4、5節腰椎神經分布部位疼痛,若脊椎有不穩定,也能輔以PRP增生治療,幫助減緩疼痛並增加穩定性。


神經阻斷術能幫助快速降低疼痛感 平日強化核心肌群的肌耐力


此項門診手術約需1小時,術後建議至少休息30分鐘觀察,臨床很多患者治療1小時後,明顯感覺疼痛感降低至少7成以上,甚至有些疼痛感完全消失。至於手術只有數個微小針孔,返家當天晚上可以正常洗澡,傷口不需特別護理。


周毓霖醫師曾收治1名年約70歲的男性,車禍之後出現慢性下背痛,經過2、3個月服藥與復健後發現效果有限,在經醫病溝通後施以神經阻斷術,術後當天疼痛幾乎完全消失。但因平日從事搬重物的勞動行為未改,2個月後疼痛復發,再次接受治療,並開始積極進行肌力訓練與生活調整。


一般來說,注射神經阻斷術的療效約能維持2週至2個月,因人而異,若注射後改善效果明顯,但1個月後又疼痛復發,周毓霖醫師建議進一步採用「高頻熱凝治療」,透過高頻電流將感覺神經的髓鞘進行凝固,電暈感覺神經,降低疼痛感,效果可維持至少半年,甚至可達2年。


周毓霖醫師提醒,神經阻斷術雖能幫助快速降低疼痛感,但平日搬重物仍應避免站立彎腰,建議搬重物時的姿勢改為蹲姿同時保持背部挺直再施力;日常別蜷縮當沙發馬鈴薯,維持良好坐姿、避免駝背,背靠椅背或靠墊支撐,減少脊椎壓力。上班族避免久坐產生腰酸背痛,應每半小時起身活動、伸展腰椎筋骨。


另外,居家應搭配進行強化核心肌群的肌耐力,包括做仰臥起坐訓練腹部肌肉,透過棒式、橋式等地板運動來鍛鍊背肌,提升脊椎的支撐力。臨床上,有些長輩因彎腰碰地或過度後仰伸展的錯誤運動姿勢,不慎「閃到腰」,周毓霖醫師呼籲,年長者居家運動訓練時,採向上拉伸脊椎如吊單槓的姿勢即可,可避免脊椎受損或肌肉拉傷的風險。


# 首圖來源/重仁骨科醫院提供


原文,本文內容已獲 NOW健康 授權,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