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風暴下的透明危機與民主考驗
2025/08/04 17:10:27文/觀點主筆室
美國公布對台課徵20%關稅,賴政府除了安撫國人,將持續談判爭取更低稅率,也釋放談判主帥鄭麗君如何難纏等訊息。但國人此刻最想知道的不是談判花絮,而是20%之外,我們還要犧牲甚麼?又繼續談判的關鍵為何?在野黨與學者紛紛要求政府應該公開談判內容,賴政府以保密為由,不說就是不說。國人得從外電拼湊台灣處境的蛛絲馬跡,一邊欣羨關稅比我們低的國家,民眾還能得知產業狀況。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呼籲政府不要將在野黨與民眾當洪水猛獸,更別忘了當年反服貿程序黑箱的理念。
台中市長盧秀燕率中部八縣市首長召開緊急會議,提出十五項因應建議,從公開受影響產業清單到強制標示進口農產品產地,條條聚焦於「如何減傷、如何透明」。她強調:「這是建議,不是批評」,並呼籲不要苛責賴總統和談判團隊,要給政府做後盾。但賴政府似乎鐵了心,不知是害怕或不懂得運用這樣的後盾。但即便政府不要在野扮黑臉,不需要可用的民氣,還是應該適度讓人民知道,這場國際談判,我們到底守住了什麼?又可能需要放棄什麼?
這正是當前政府最致命的失分。賴清德總統雖將關稅定調為「暫時性稅率」,卻拒絕透露談判內容,理由是「基於雙方保密協議」。然而,這樣的說法,與當年他反對服貿時痛批「談判黑箱」、要求「談到哪就公開到哪」的主張,形成尖銳對比。難道換了位子,就能換標準?難道當年所堅持的程序正義與公民知情權,今日便不再重要?
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也指出,關稅談判並非單靠單一政黨或黨派,而是攸關台灣整體經濟發展、出口產業能否取得比較好的條件,過程中難免有很多事情必須做出決策。國際談判的保密的程度到什麼地步?在談判的操作上,能見度和透明度是不一樣的,政府可以不需要百分之百透明,但談判原則的宣示還是要有,這樣老百姓才不會對突然而來的談判結果措手不及。
財經評論人陳凝觀直指問題核心:「不是喊幾句口號或在網路造神,就能替代專業。」的確,國際談判需要某種程度的保密,但保密從不是封閉的藉口。反觀日韓與美國談判時,早已公開核心議題與交換籌碼:韓國以米、牛肉與造船業協助換取稅率讓步,日本更揭露汽車與農產品的談判底線。反觀台灣,人民至今不知道,賴政府是拿哪些產業去談、又守住了什麼關鍵?甚至只能從外媒片段拼湊樣貌,彷彿除了政府官員民眾都是局外人。
黃國昌提醒賴政府:「台灣不是極權國家,國會與公民社會的監督應是談判的後盾,不是絆腳石。」民進黨當年反服貿甚至出版了公民參與的問答集,如今卻遭發現悄悄下架。這種選擇性遺忘,終將反噬。執政黨今日若失去社會信任,明日再多的讓利也難喚回人民支持。
另外,台灣表面上擁有貿易協定的立法院審查權,實則往往被當作「事後背書」的形式工具。政府將「敏感性」掛在嘴邊,實則繞過社會共識、排除產業參與,讓整場關稅談判成了少數人密室裡的交易。這不僅破壞民主根基,更讓談判結果失去社會正當性,未來即便落實,也難免激起反彈。
在這場與川普政府的強權對弈中,我們本就處於劣勢,以小博大,善用社會共識與制度正當性正可作為談判籌碼。談判不是單靠跪求,也不是關起門來自我感覺良好,而是要讓人民站在你背後、成為你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