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規模最大跳島藝術慶典 馬祖國際藝術島73天盛大登場
2025/07/31 16:45:09文/記者 賴君欣
第三屆「馬祖國際藝術島」將於今年秋天盛大登場,自9月5日至11月16日長達73天的展期,打破歷屆紀錄,號召來自九個國家與地區、超過55組藝術團隊參與創作,於馬祖四鄉五島展出逾50件作品,橫跨地景、建築、聲音、科技與民俗等多元媒材,是目前台灣規模最完整的跳島式藝術行動。
本屆主題「拍楸——你的海洋,我的陸」取自馬祖閩東語的傳統捕魚方式「拍楸(pha-jiu)」,象徵島民集體勞動與命運共同體的精神,也作為藝術島的隱喻:島上每一件作品、每一場活動、每一次出航,都是由眾人共同打下的文化錨點。
↑圖說:連江縣縣長王忠銘表示,舉辦藝術島正如同馬祖傳統的「辦季頭」,是全島動員、共築願景的重要盛事。(圖片來源:連江縣政府提供)
連江縣長王忠銘表示,藝術島如同馬祖的「辦季頭」祭典,是一場全島動員的文化盛事。「我們把藝術視為再一次凝聚社群、訴說故事的契機。」他感謝海內外藝術家的加入,讓馬祖從海防最前線蛻變為文化對話的前沿。
文化總會秘書長李厚慶指出,藝術島是一項為期十年的計畫,逐步從地景介入、社群連結、生活滲透到國際交流。他比喻:「文總像風,藝術是帶著風來的種子,最後落地在馬祖這塊島土。」今年與全家、臺虎、iPASS等民間品牌合作,也讓藝術島走入大眾日常,即使沒登島,也能在一顆茶葉蛋、一支霜淇淋中感受到藝術的氣息。
文化部次長李靜慧與觀光署署長陳玉秀也分別點出藝術島的深層價值:從文化設施的落成,到民間記憶的保存,再到文化與觀光的交織,馬祖已不只是邊陲島嶼,而是展現島嶼韌性與美感的國際文化平台。
↑圖說: 馬祖國際藝術島,歡迎登島。(圖片來源:連江縣政府提供)
在南竿體育館,日本藝術家柳幸典的《哥吉拉計畫2025》強勢登場;北竿40據點由台電藝術團隊轉化為「軍魂1975時間美術館」,重返軍事榮光;在西莒中正堂,藝術家陳界仁以《帝國邊界II》回望歷史陰影;而東引祥記商店裡,走路草農/藝團的《常備記憶》述說著小島記憶的連續與斷裂。
在地藝術家陳敬寶也重返北竿,以策展人與創作者雙重身分提出《神人之際,縹幻之島》攝影展;雕塑家陳益輝在珠螺長堤打造海岸裝置《築巢》,訴說自我與島嶼的安身想像;科技藝術家黃心健則攜手林強,在新台馬輪上推出聲音裝置《彼岸之聲》,以跨媒材形式邀旅人由海入藝。
國際徵件亦是本屆亮點,吸引來自全球六大洲、213件投稿。加拿大台裔藝術家李佩珊的《不是誰的棋子,我們是…》在南竿26據點登場,回應島嶼與世界的政治現實;而日本藝術組合米谷健與茱莉亞用數千條釣魚線編織出《生命之網》,讚頌萬物共生;台灣藝術家彭雅倫則選擇梅石特約茶室為場域,探討女性在島嶼上的隱形角色與歷史身份。
↑圖說:藝術家 甘銘源在鐵板澳口帶來竹編大型裝置《拍楸—簍光・竹影》_作品草圖(圖片來源:連江縣政府提供)
此外,本屆形象影片由創作者國美操刀,透過閩東語「逐逐日」(每日)的意象,以定格動畫與費納奇技術捕捉馬祖居民的日常百態,從釀酒師、大廚、燈塔守,到老漁夫,讓藝術島每一天都有「人在場、事發生、情被看見」。
無論是黃魚公車、軍事據點、老報社、體育館、還是霧中港灣,藝術島都邀你秋天登島,與每一道風、每一處光影、每一位創作者共築一張新的「拍楸」之網——將馬祖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編織成一則島嶼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