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腦鳴恐大腦病變? 單純耳鳴腦鳴與內耳神經相關
2025/07/18 11:08:02文/由NOW健康授權轉載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臨床上發現,不少有耳鳴困擾的人也出現腦鳴現象,因而擔憂腦部是否病變或長瘤。對此,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指出,若腦部發生病變,通常會合併其他症狀,而非單純耳鳴或腦鳴。多數單純耳鳴或腦鳴患者在接受核磁共振(MRI)檢查後,並未發現腦瘤問題。
長期耳鳴影響腦部血管神經恐併發腦鳴 醫師解析耳鳴成因
李宏信醫師解釋,耳鳴的產生,是內耳的蝸牛體和聽覺神經,將聲音訊息轉換為電訊號,再透過聽覺路徑的電波傳輸到大腦的過程,倘若神經傳導系統不良,就會出現重聽,若有病變也會產生雜音。
事實上,耳鳴和腦鳴並非外在環境的聲音傳導,主要是內耳和腦部神經病變而產生的聲音,因為神經出現損壞故障,傳導不順暢,產生中斷現象。如果損壞愈嚴重,出現的耳鳴或腦鳴就會愈大聲,一般會先從耳鳴開始,長期影響腦部血管神經也會萎縮,進而併發腦鳴症狀。
李宏信醫師分析,耳鳴主因是內耳蝸牛體神經細胞被破壞,常見誘發耳鳴的成因包括感冒病毒感染,外傷撞擊頭部、藥物影響或外在環境噪音等,多數是因為年紀愈大,血管容易發生阻塞,導致血液量不足;當內耳血管阻塞不通,則會造成內耳神經損害及萎縮,導致耳鳴、重聽或眩暈等病症。耳鳴患者會聽到高音或低音,這是因為內耳蝸牛體被破壞的部位不同所致,如果被破壞的部位在高音區或低音區,就會產生不同音頻的耳鳴聲。
耳鳴、腦鳴須透過多面向藥物治療 受損神經修復再生要有耐心
治療耳鳴或腦鳴,目標都是讓血管恢復暢通以及神經獲得營養滋潤。李宏信醫師說明,由心臟打出的血液經由頸動脈流向腦部,其中也包含流向內耳的血管,透過藥物治療作用經頸動脈、脊椎基底動脈進入腦幹,滲透進入內耳,能幫助促進內耳血管循環,就是俗稱的「打通內耳血路」。
李宏信醫師進一步解釋,一般通血管的藥物有3大作用:血管放大、排除血管雜質和促進血流速度。治療耳鳴、腦鳴的藥物必須透過多面向的治療作用,再給予恢復內耳神經的藥物,例如維他命B1、B6和B12;加上抗氧化劑如維他命C、E及滋養神經的藥物,活化並讓神經再生修復,才能達到改善的效果。
李宏信醫師強調,要讓血管暢通,受損神經修復、再生,無法速成,必須經過至少3個月到半年的時間,持續耐心服藥。特別注意的是,服藥治療期間會歷經耳鳴波浪般大小聲的過程,初期可能逐漸變小聲,隔幾天又變大聲,接著再漸漸轉為小聲,隨著耳鳴時有時無,發作頻率降低,直到最後慢慢消失。
耳鳴發作初期規律服藥多能好轉 預防耳鳴醫師建議這樣做
耳鳴改善後,有可能會隨著器官逐漸老化,或因精神壓力過大、情緒緊張等因素再復發,應盡快看診評估並規律服藥治療,多半很快就會好轉。在發作初期,好好休息、放輕鬆,也可能不藥而癒。 通常年輕人出現耳鳴機率較低,即便發作自我修復能力較強,但年長者因血管老化、神經退化之故,恢復力較慢,屬於好發族群。
李宏信醫師提醒,預防耳鳴發生,平時應避免壓力過大、盡量保持心情愉快,且睡眠充足,倘若睡眠品質很差、夜晚難眠,建議就醫治療。耳鳴並非不治之症,一旦發生耳鳴,愈早治療愈快好轉,並遵從醫囑持續服藥,多能有效改善症狀。
# 首圖來源/Freepik
◎原文,本文內容已獲 NOW健康 授權,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