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前兆別輕忽 醫師呼籲「輕度認知障礙」及早治療
2025/07/07 17:39:02文/由NOW健康授權轉載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從客廳走進臥室,卻想不起要做什麼事情。重複提問同一個問題,或是話說一半,就忘了接下來要講什麼。這些看似老年退化後常見的問題,卻是失智前兆。醫師提醒,這時應還處於「輕度認知障礙」(MCI),只要接受評估、治療,使用藥物,就能有效延緩惡化。
全台失智患者超過35萬 其中近6成為阿茲海默症
全台失智症患者超過35萬,其中近6成為阿茲海默症,台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陳正生表示,新型阿茲海默症針劑藥物能有效延緩患者認知功能惡化速度,延長從「輕度認知障礙」(MCI)、輕度失智期,等過了幾年再進入中重度失智階段,不僅減輕超高齡社會的照護壓力,也可順利達標賴總統健康台灣「8年內國人不健康餘命從10%降至8%」願景。
家中長輩記性明顯變差 務必提高警覺積極陪同就醫
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理事王培寧提醒,如果家中長輩記性明顯變差、認知功能退化,且症狀持續6個月以上,這可能不是老年正常退化,務必提高警覺,積極陪同就醫,由醫師評估,找出病因。若有相關家族病史者,應積極就醫進一步檢查。
雙和醫院神經科專任主治醫師胡朝榮指出,阿茲海默症致病主因在於病人大腦中異常堆積的β-類澱粉蛋白(Aβ) 及Tau蛋白,患者早在症狀出現的數年前、甚至數十年前就開始累積這類物質,致使神經細胞受損,最初症狀往往表現在短期記憶障礙,進而影響語言能力、方向感、判斷力及日常生活能力,最終造成大腦萎縮、功能衰退。
失智症針劑新藥有使用資格限制 需符合4大條件
「單株抗體藥物」獲核准上市,且已在台灣開打,可有效延緩失智患者病程惡化時程,但並非所有患者均適合用藥。雙和醫院神經科專任主治醫師胡朝榮表示,使用失智症針劑新藥,需符合下列4大條件:
1.透過MRI(磁振造影)確認是否排除「阿茲海默症」或有明顯的腦血管疾病。
2.透過神經心理測驗確認病程是否夠早。
3.接受Amyloid PET(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或CSF(脊髓液檢驗)確認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
4.接受ApoE4基因篩檢,排除容易有副作用的高風險族群。
及早診斷、啟動療程 有機會延緩阿茲海默症病程惡化
全球核准2款單株抗體新藥,可用於早期與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台灣各家醫療院所也於今年6月陸續開打,胡朝榮表示,藥物進入病人體內後,標記出大腦中的毒性蛋白,讓免疫細胞辨識,並清除β-類澱粉蛋白,就如同「清血脂」般持續作用,從源頭降低對神經細胞的傷害。傳統阿茲海默症治療,僅能緩解症狀,而新藥問事後,只要及早診斷、啟動療程,有機會延緩病程惡化近3年,提高患者生活品質,減輕家屬照護壓力。
# 首圖來源/Freepik
◎原文,本文內容已獲 NOW健康 授權,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