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體系鷹犬化 台灣的法治信任搖搖欲墜

分享:

檢察體系鷹犬化 台灣的法治信任搖搖欲墜

2025/07/07 17:46:36文/觀點主筆室

台北市前副市長彭振聲痛失妻子,當庭悲慟哭喊「檢察官要我的命」,震撼社會。他的悲劇不只是個人災厄,而是對台灣司法體制,特別是檢察權過度擴張與濫用的警鐘。當押人取供成為常態,當羈押不再是防範串證的最後手段,而是先行懲罰與政治施壓的工具,我們不得不問:台灣的檢察體系,是否已變質為權力的打手?

京華城案偵辦將近一年,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等人長期遭羈押禁見,卻至今仍無具體金流證據,檢調以九百頁厚重起訴書包裝辦案成果,實則內容空洞、指控模糊。其中,彭振聲也在羈押數月後認罪,成為檢方起訴柯文哲的重要關鍵。但彭振聲在得知妻子墜樓第一時間即嘶聲哭喊,「我認罪拚交保就是要讓太太安心…。」聞者無不鼻酸之外,痛心的指控與說詞,很難不令人相信。因此不少媒體指出,彭恐翻供,檢方剉咧等。

黨檢媒合作無間在台灣早已不是新鮮事。竟有媒體迅速以「來源不明千萬」影射彭妻恐怕是「畏罪自殺」。事實上,所謂千萬的財產不是新聞,也老早證實與京華城案無關。另外,還有人將悲劇導向長照議題,試圖轉移焦點,暗示彭妻恐怕是長期照顧婆婆導致身心俱疲導致。長照當然值得探討關注,但彭妻事件更值得追究的不應該是檢察官有無濫權甚至不正訊問嗎?為何在那樣的情境下,彭第一時間就是叩問檢察官良心何在?

值得聲援的是,社會義憤竟也成為檢調獵巫的對象。一位男子與女子,分別因為不滿檢調辦案粗暴,將涉案檢察官姓名與照片整理發布於網路。另一位不相識、毫無關聯的女子,或許同樣基於義憤,將圖片加工、寫上情緒性用語「命債命還」。兩位義憤填膺的市井小民,迅速遭檢方以「恐嚇」名義聲押禁見。兩人皆無暴力紀錄,無實質威脅能力,卻在沒有具體危害證據下羈押,明顯違反比例原則。從女碩士在網路上留下一句「陳菊走了嗎」遭辦,國民黨各黨部人員涉案先關再說。彷彿只要涉及綠營或危及綠營,微罪不但照辦還重辦。

有專家蒐羅列舉,此類案件若發生於美、英等先進國家,檢察官早已面臨違法訊問、程序瑕疵或濫權起訴的調查與懲戒。但在台灣,檢察官不僅無須為錄音中斷、偵訊不錄影、不開放勘驗等行為負責,還能主導媒體節奏,塑造對被告與其家屬不利的輿論氛圍,無所忌憚、明目張膽,令人不寒而慄。

當羈押變成審判前懲罰,當偵查不公開變成選擇性洩漏,檢調單位恐不再是法治守門人,而是權力的利刃、當權者的鷹犬。司法應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堡壘,而非政權的工具。檢察體系肩負公義使命,若任由鷹犬化的檢調恣意妄為,今日是彭振聲,明日可能就是任何一個無權無勢的你我。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