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高雄食農教育特攻隊 高市府攜手農改場培訓第一線推動者

分享:

打造高雄食農教育特攻隊 高市府攜手農改場培訓第一線推動者

2025/05/16 11:10:17文/記者 賴君欣
打造高雄食農教育特攻隊 高市府攜手農改場培訓第一線推動者

為深化食農教育的推動力道,落實從土地到餐桌的永續理念,高雄市政府農業局5月15日與農業部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攜手舉辦「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共同培訓課程」,邀集市府各局處相關業務承辦人、型農、休閒農業區代表、農漁民團體與社區組織等第一線實務推動者,打造一支專屬高雄、結合多元領域的「食農教育特攻隊」。

↑圖說:「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共同培訓課程」,培訓對象為市府相關局處食農教育業務承辦人員及型農、休閒農業區、農漁民團體及社區發展協會等食農教育從業者,計有50餘位學員參加。(圖片來源: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本次工作坊吸引五十餘位具備實務經驗的學員參與,大多曾在自有場域中推動食農教育,課程除提供理論與案例交流機會,也為學員累積專業認證所需的時數。實體課程時數達5小時,並配合線上3小時課程與實作經驗彙整,協助學員取得「食農教育專業人員」資格,進一步強化在地推廣能量。

大寮區文化環境發展協會理事長黃思慈表示,協會近年持續以菱角復耕、食魚教育及磚窯導覽為主題推動地方食農活動,並整合經營的獨立書店與多方社群資源,期望打破外界對大寮僅為工業區的刻板印象。她參與此次培訓的目標明確:「就是要取得食農教育專業資格」,盼以更專業的身分持續深化地方連結。

↑圖說:「食農教育專業人員共同培訓課程」參加學員,仔細聆聽講師分享並熱烈互動。(圖片來源: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課程講師張芯瑜助理研究員則從《食農教育法》的立法背景出發,說明推廣食農教育的核心在於建立民眾對食物來源的認知,強化飲食與農業的連結。她舉芭樂為例,強調其維生素C含量與地產地消的優勢,並指出錯誤的飲食選擇觀念不僅影響健康,也將衝擊農民生計與農村發展。

高雄農改場林勇信科長則帶領學員透過案例分析,從生產、團體與校園等不同場域的食農教育實踐出發,解析課程設計的亮點與改進空間。其中,屏東麟洛鄉「永信蔬果合作社」帶學生以五感體驗認識香檬的案例,引發高雄然婕軒生產農產合作社理事主席游雅淳共鳴,認為讓學生比較檸檬、香檬與金桔的方式「具體又實用」。

來自六龜的江美珠老師則分享了她為幼兒園學生設計的「樹薯」主題教學經驗,從根莖作物認識、手作活動到引進在地農友教學,一步步帶孩子貼近土地。她坦言:「推動食農教育雖然辛苦,卻充滿成就感」,即使退休後仍積極協助學校與社區推廣,期望讓山區孩子從小認識在地農業文化。

↑圖說:藉由培訓課程的學習,深化對食農教育推動方向及多元的食農教育議題的瞭解,更能擴展視野、優化執行中的食農教育方案與活動的操作方式(圖片來源:高雄市農業局提供)

農業局指出,自2018年起推動食農教育深化校園,並透過培訓種子農民協同教學,建立食農教育與教學現場的連結。市府亦建置「高雄市食農教育推廣平台」,累積教案與實務資料,提供推廣者豐富資源。藉由本次培訓課程,農業局不僅期望協助推廣人員取得專業認證,更將依循「高雄市政府食農教育推動計畫(112-116)」方向,持續深化在地實踐,打造高雄食農教育的堅強陣容,推動永續農業與健康飲食文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