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釋殺人魔犯3死?專家:反社會人格難矯治 廢死爭議再起
2025/02/07 15:34:38文/品觀點編輯中心
高雄市驚傳駭人分屍案,72歲張姓男子涉嫌殺害71歲林姓婦人並分屍棄屍,警方在其住處發現三組不同女性DNA,恐涉入另兩名婦人失蹤案。由於張男曾因性侵等案件被判無期徒刑,獲特赦假釋後再犯案,引發社會譁然,也再度掀起死刑存廢爭議。
案情顯示,本月2日下午林婦載著張男從楠梓區前往其前鎮區住處後失聯。林婦家屬於隔日報案,警方追查發現張男3日清晨有多次可疑外出紀錄,並在其住處牆壁發現血跡,最終在河堤尋獲林婦遺體殘骸。
更令人震驚的是,專案小組在張男住處發現三組不同的女性DNA。警方清查失蹤人口,發現左營區一名張姓婦人於1月17日與張嫌同進住處後即失聯,而張嫌的大嫂也在近期失去聯繫,恐成為受害者。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教授鄭瑞隆指出,張男可能患有反社會人格違常,甚至出現病態人格。他分析,張男曾獲假釋出獄,但可能因生活、金錢或感情無法滿足,導致矯正更生失敗。若確認連續殺害三人,恐顯示其具有病態人格,犯案可能出於情、錢、性等動機。
本案也引發廢死爭議的討論。贊成廢死者認為,即使最嚴厲的死刑威嚇仍無法阻止重大犯罪發生,應著重於犯罪預防與矯治系統的改善。反對廢死者則以本案為例,指出部分重刑犯甚至在獲得假釋機會後仍無法悔改,主張維持死刑制度以保障社會安全。
專家建議,除了刑罰制度的討論外,更應加強假釋審查機制與更生人輔導追蹤。特別是對於具有反社會人格違常者,需建立更完善的評估與監控系統,以預防再犯。同時,也應強化社會安全網,避免高風險族群如獨居老人成為犯罪目標。
高雄市警方強調,對於張嫌針對年長婦女的兇殘手段感到髮指,將積極蒐證,務求將其繩之以法。目前正進行DNA比對確認失蹤婦人身分,全案朝連續殺人案方向擴大偵辦。
此案再次凸顯台灣司法制度在處理重大刑案時所面臨的挑戰,包括假釋審查、犯罪矯治成效、以及如何在保障人權與維護社會正義間取得平衡。無論死刑存廢為何,如何有效預防類似悲劇再度發生,成為社會各界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