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公用事業基建類股反攻!近3月上漲12.9% 法人看好補漲行情

公用事業基建類股反攻!近3月上漲12.9% 法人看好補漲行情

全球公用事業類股自3月以來終於補漲反攻,以道瓊公用事業指數為例,迄今漲幅達12.9%,讓逢低進場投資相關基金的人欣喜不已。後市如何看待?來看看法人怎麼說。
2024/05/16
陸港股市鹹魚翻身!大中華股票基金前4月績效逾10% 法人這樣看

陸港股市鹹魚翻身!大中華股票基金前4月績效逾10% 法人這樣看

陸港股市今年2月開始翻身反彈,總計上證指數自2月初的低點以來,已上漲19%,香港恆生指數更是從1月底低點,反彈29%,連帶地,大中華基金今年也一吐怨氣,35檔境內大中華股票型基金今年前4月報酬率平均10.47%,甚至還有基金衝出38.7%優異成績。
2024/05/15
不必苦等降息!債券型基金今年績效近5%   專家:這策略當贏家

不必苦等降息!債券型基金今年績效近5% 專家:兩手策略當贏家

隨著ETF的盛行,投資人不免產生迷思,以為ETF績效一定勝過基金經理人選股選債的傳統基金。其實,並不然,以國內89檔債券ETF為例,今年前4月績效,平均只有1.31%,遠遠不及債券型基金的4.7%。一起來看看,投資人常見哪些迷思?
2024/05/15
科技股這樣選!施羅德提醒要有這2大題材 00757定期定額五年多績效翻倍

科技股這樣選!施羅德提醒要有這2大題材 00757定期定額五年多績效翻倍

AI題材去年引爆股市大多頭,尤其是美股科技七巨頭,漲勢更是凶猛,但不少投資人不免轉而擔心,今年股市能否再衝一波?法人統計2002年以來,若以3年度為一組,全球股市指數大漲的次一年度,有5次出現亮眼報酬率,研判即便2023年全球股市上漲22.8%,今年依舊可望正向看待。
2024/05/09
境外基金4月績效一表掌握!黃金基金再飆11% 東歐基金今年最猛

境外基金4月績效一表掌握!黃金基金再飆11% 東歐基金今年最猛

境外基金4月績效出爐,截至29日為止,金管會證期局核備的971檔境外基金(股、債均含)平均上漲0.15%,其中,696檔股票型基金平均上漲0.08%,258檔債券型基金平均上漲0.22%。至於哪些產業基金最猛?那個區域型股票基金最強?最弱的基金又是誰?一起來看。
2024/05/01
特斯拉股價近期重新來電!海外電動車ETF股價跟彈 一週平均漲近4%

特斯拉股價近期重新來電!海外電動車ETF股價跟彈 一週平均漲近4%

特斯拉股價自去年底開始無精打采,直到近期動作頻頻,為低迷電動車市場再度注入活水,股價終於再度來電,上週反彈近20%,也帶動台灣投信發行的海外電動車ETF績效,上週平均上漲近4%。法人預估,近來各家車廠持續發力,電動車股票的中長線估值具吸引力,電動車ETF可望引來新一波助力。
2024/04/29
科技基金近半年績效10強出列!漲幅3成起跳 法人這樣看後市

科技基金近半年績效10強出列!漲幅3成起跳 法人這樣看後市

台股歷經419黑色星期五的震撼教育,行情逐漸止穩,今天又上漲375點,以20495點做收,收復419失土。同樣地,科技基金也重拾笑顏,以43檔境內外全球科技股基金來說,近半年及一年的報酬率平均為24.1%及35.89%。其中,績效前十強基金,近半年及一年報酬率甚至在30%及40%以上。
2024/04/29
歷史會重演嗎?電子暨光學PMI重返50 電子股半年平均漲16.9%

歷史會重演嗎?電子暨光學PMI重返50 電子股半年平均漲16.9%

台股2天跌掉890點,昨天終於止跌反彈,上漲2百點,收在19611點,展望後市,法人認為短期回檔,也創造長線佈局買點,投資人可考慮逢低分批佈局,且目前電子暨光學製造業PMI,已經回到54.8,根據過往統計,當重返50以上,3個月後、6個月後、1年後台股表現亮眼,平均漲幅分別近5.5%、16.9%、24.1%。
2024/04/24
定期定額「億元級基金」有6檔!績效一表掌握 統一奔騰3年漲66.3%居冠

定期定額「億元級基金」有6檔!績效一表掌握 統一奔騰3年漲66.3%居冠

定期定額投資基金,是不少投資人的選項,以3月的定期定額扣款金額來說,增加4.46億元至45.76億元,創下2022年6月以來新高,其中,台股基金定期定額扣款增加3.08億。進一步來看,該月有6檔台股基金扣款金額超過1億元,且三、五年期的績效都擊敗台股,以績效領先的統一奔騰基金為例,績效分別為66.3%、143.9%。
2024/04/23
AI是醫療產業神隊友!新藥研發成本可減少25%至50% 法人建議這樣佈局

AI是醫療產業神隊友!新藥研發成本可減少25%至50% 法人建議這樣佈局

AI除了是科技業耀眼明星,也被外界看好,可以結合提升醫療產業,保德信指出,AI與醫療產業結合將能降低研發成本,估計新藥臨床實驗前階段研發成本,可減少25%至50%之多,此外,還能讓診斷與治療更為精準,有利於將醫療、新藥研發等提升至新的層次。
2024/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