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手術後擔心會影響受孕? 選擇適當的手術方式及防沾黏醫材是重要措施

分享:

子宮手術後擔心會影響受孕? 選擇適當的手術方式及防沾黏醫材是重要措施

2025/09/30 13:59:50文/由NOW健康授權轉載

【NOW健康 林志遠/台中報導】子宮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其主要功能與孕育胎兒及月經來潮有關。當子宮內出現息肉、肌瘤、妊娠物殘留,甚至惡性病變時,常需透過手術切除。婦產科醫師建議,特別是有生育計畫的女性,要謹慎選擇手術方式,以對內膜傷害較小的術式為主。進行子宮內手術時也可考慮使用防沾黏凝膠。此舉能保護子宮內膜,預防傷口癒合時產生沾黏,為未來的受孕增添一份保障。


傳統子宮擴刮術對子宮內膜傷害較大 且易有「漏網之魚」


由於子宮扮演胚胎著床的重要功能,子宮內膜若不健康直接會影響著床,降低受孕機率。台中禾馨婦產科醫師曾浩原表示,子宮裡面「長東西」,像是息肉、肌瘤或妊娠物殘留等,最常造成異常出血或不孕兩大症狀,包括經期經血量過多、天數太長,甚至經期外也會出血。子宮手術的目的除了有助解決上述隱憂,若有病變的疑慮,術後也會將取出組織交給病理科化驗,觀察細胞是否有病變。


通常處理子宮腔內的病灶,有傳統的子宮內膜擴刮術,或現在較新的子宮鏡手術。子宮擴刮術是婦產科歷史久遠的傳統手術,原理是將子宮頸擴張後,利用器械伸入子宮內膜進行刮除。因為此手術全憑醫師手感、形同盲刮的概念,所以不只可能該刮的沒刮到,導致需要二次手術;也可能把不該刮的地方也都刮了,傷害正常子宮內膜。


▲曾浩原醫師說明,子宮腔是一個完整的空間,因應手術種類和疾病類別,子宮擴刮術造成內膜損傷,癒合過程中很可能增加沾黏發生。(攝影/林志遠)


子宮鏡手術精準切除病灶告別「盲刮」 減少子宮內膜破壞


相較於傳統子宮擴刮術,子宮鏡手術則是較新的技術,類似大腸鏡、腸胃鏡作法,將一個攝影鏡頭深入子宮腔,針對病灶或可能的病變進行精準切除,傷害小、不影響其他正常組織。


比起子宮擴刮術全面性刮除,子宮鏡手術能精準定位與切除病灶,減少對子宮內膜的破壞,對仍有生育需求的女性是適合的選項。曾浩原醫師指出,現在大部分的擴刮術都可改以子宮鏡替代。


曾浩原醫師說明,子宮腔是一個完整的空間,因應手術種類和疾病類別,子宮手術造成內膜損傷,癒合過程中很可能增加沾黏發生,若子宮組織傷害範圍愈大,沾黏機率就會大增。特別是全面通殺的擴刮術或利用子宮鏡做深層肌瘤手術,對沾黏風險較高;若是位於表淺的息肉切除,相對沾黏風險較低。


子宮內膜沾黏恐影響日後生育力 醫揭預防子宮沾黏趨勢


子宮內膜一旦沾黏會造成什麼影響?曾浩原醫師表示,子宮內膜沾黏可能會增加不孕機率。不僅是精子無法順利進入子宮,不健康的內膜狀態也會讓胚胎難以著床;另一方面,子宮腔沾黏嚴重造成整個子宮腔閉鎖,也會導致經血無法流出,但較少見。


曾浩原醫師解釋,要降低子宮手術導致沾黏的機率,除了選擇適合且傷害性低的手術,術中也可以進行預防措施。像是使用含有玻尿酸的防沾黏凝膠,利用凝膠的黏稠性和延展性附著組織表面,阻隔受傷組織和周遭組織相接觸,降低發炎反應,抑制沾黏形成與組織纖維化。玻尿酸與生物相容性高,最後被身體吸收代謝掉,不會殘留體內。


曾浩原醫師觀察,目前病人較多在子宮鏡手術中同時使用防沾黏凝膠。反而在子宮擴刮術中較少使用。但其實因為子宮擴刮術的沾黏風險比較高,因此更應該使用防沾黏凝膠。


子宮手術前務必多方諮詢 選擇適合方式降低手術傷害


最後,曾浩原醫師提醒,若有子宮病變須手術處理,應尋求多方意見,選擇適合自己的手術方式,盡可能讓手術傷害降至最低。


另外,防沾黏凝膠屬於自費項目,年輕女性日後仍有生育計劃,可以考慮使用,以降低沾黏發生、增加後續懷孕成功率。但對於已接近更年期、無生育需求的女性,則使用的意義不大。


# 首圖攝影/林志遠


原文,本文內容已獲 NOW健康 授權,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