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戰八十週年 高雄以論壇與文學沙龍對話戰爭記憶
2025/08/19 15:39:16文/記者 賴君欣
2025年8月15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八十週年,高雄市政府以跨館合作方式推出系列紀念活動。由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與高雄市立圖書館共同舉辦的《歷史裂縫中的台灣與世界-終戰八十紀念焦點論壇暨文學沙龍》,日前於高市圖總館華立廳登場,邀集學者、作家與文化界人士,從歷史與文學角度探索戰爭記憶與當代台灣的連結。
↑圖說:高雄市文化局副局長簡美玲說明不同面向活動,讓各界看見臺灣如何從戰爭的經驗中走出自己的道路。(圖片來源:高雄歷史博物館提供)
論壇開幕由音樂劇《熱帶天使》團隊成員賴沅汰、余子嫣演唱,該劇改編自台灣文學大師陳千武小說《獵女犯》,以南洋戰場為背景,透過音樂重現二戰時代的氛圍。
現場齊聚多位重量級與會者,包括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所長鍾淑敏、立法委員林岱樺、許智傑夫人周桂香,以及高雄市文化局副局長簡美玲、高史博館長李文環、高市圖館長李金鴦、高雄市電影館館長黃晧傑等人,並有多位民代代表、二二八關懷協會與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人士,共同探討台灣在二戰中的角色與戰後記憶的形成。
↑圖說:高史博館長李文環強調臺灣有歷史的特殊安排,化解與包容境遇,才能展現臺灣韌性。(圖片來源:高雄歷史博物館提供)
簡美玲指出,高雄市府重視戰爭記憶的保存與傳承,透過不同館舍專業合作,讓社會看見台灣如何從戰爭經驗中走出韌性,並期待更多反映時代價值的藝術創作融入日常。立委林岱樺則提醒,言論自由得來不易,社會仍需省思戰爭帶來的血淚與教訓。
↑圖說:高市圖館長李金鴦希望透過文學沙龍和主題書展,向世界訴說臺灣人的故事。(圖片來源:高雄歷史博物館提供)
論壇主題「台灣戰爭記憶的多樣與斷裂」由李文環引言,他強調台灣歷史中的戰爭記憶必須多面向理解,並舉例高史博轄下「戰爭與和平紀念公園主題館」,展示台籍老兵的身分認同與歷史處境。鍾淑敏則分享歐洲訪問經驗,指出波羅的海三國與台灣有類似歷史處境,並提出「巨變中等待轉機的台灣人」演講,回望台灣在二戰洪流中的境遇與韌性。
論壇後的議題沙龍邀集多位講者,包括吳介民、鄭祖邦、蔡宏政、孫介珩、蔡雨氛、呂宜璟等,從地緣政治、影像詮釋、女性經驗等面向切入,探討戰爭記憶在當代台灣的意義。
↑圖說:現場來賓熱烈提問討論。(圖片來源:高雄歷史博物館提供)
緊接著17日的文學沙龍將由文學電影《插天山之歌》放映揭開序幕,並邀請導演黃玉珊與觀眾對談。下午場則由朱宥勳、黃崇凱、盛浩偉、劉致昕等作家分享不同世代如何書寫戰爭經驗與歷史陰影,展現文學在歷史反思與療癒中的力量。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以「終戰八十」為主題,整合高史博、高市圖、高雄市電影館及高雄市立美術館專業,透過論壇、沙龍、書展、電影及走讀等形式,從多角度探討戰爭對台灣社會的深遠影響。活動詳情可上各館官網或Facebook粉絲專頁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