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電影館「終戰80」系列 四部影像作品追索戰爭餘波與台灣記憶

分享:

高雄市電影館「終戰80」系列 四部影像作品追索戰爭餘波與台灣記憶

2025/08/08 15:48:42文/記者 賴君欣
高雄市電影館「終戰80」系列 四部影像作品追索戰爭餘波與台灣記憶

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週年,高雄市電影館特別推出「歷史裂縫中的台灣與世界—終戰80紀念」系列放映活動,8月15日至17日連續三天,精選四部深掘戰爭餘波與台灣歷史記憶的影像作品——《稻草人》(台語版)、《由島至島》、《聽海湧》與《野番茄》,從庶民荒謬、島嶼遷徙、族群記憶到歷史創傷,帶領觀眾重返歷史現場,凝視戰爭在島嶼留下的文化斷層與心靈疤痕。

活動不僅安排放映,亦邀請創作者與觀眾對話。《由島至島》導演、金馬獎最佳紀錄片得主廖克發將線上連線分享跨國拍攝歷程;《聽海湧》導演孫介珩與資深剪輯師高鳴晟則將到場交流,探討影像背後的歷史調查與情感脈絡。

↑圖說:《稻草人》是王童導演「台灣近代史三部曲」的首部曲,榮獲1987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及最佳原著劇本三項大獎。(圖片來源:高雄市電影館提供)

榮獲1987年金馬獎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與最佳原著劇本的《稻草人》(台語版)是王童導演「台灣近代史三部曲」首部曲,透過兩位農村兄弟的荒謬遭遇,映照殖民壓迫與戰爭徵用下的小人物命運,以黑色幽默化解悲歌,揭示戰爭如何滲入日常。

↑圖說:《由島至島》採取跨國視角,重新凝視戰爭與殖民所留下的歷史痕跡與人性困境。(圖片來源:高雄市電影館提供)

曾獲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的《由島至島》則以跨國視角串連台灣、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戰爭記憶,訪談臺籍日本兵、倖存者與遺族,挑戰「加害者/受害者」的二元框架,提出極端環境下的道德抉擇與人性反思。

↑圖說:《野番茄》聚焦高雄作為日治時期重要軍事據點與戰後政治鎮壓現場的城市傷痕。(圖片來源:高雄市電影館提供)

《野番茄》延續廖克發對高雄歷史創傷的凝視,從日治軍事據點到二二八事件,透過個人口述與城市遺址尋回被沉默的記憶。片名取自受訪者童年的墓園記憶,象徵歷史創傷在日常裡的隱微痕跡與頑強生命力。

↑圖說:《聽海湧》是臺灣首部聚焦「臺籍戰俘監視員」的二戰歷史影集(圖片來源:高雄市電影館提供)

台灣首部探討「臺籍戰俘監視員」的影集《聽海湧》則從北婆羅洲戰俘營切入,刻畫三位台籍士兵在殖民體制、國族認同與生存掙扎間的灰色處境,猶如一則冷靜卻深情的國族寓言,拋出戰爭責任與歷史書寫的複雜提問。

高雄市電影館期盼透過影像,引領觀眾理解戰爭如何形塑今日的社會與文化,並在回望與對話中找到縫合歷史裂痕的契機。影展詳情與場次資訊可洽高雄市電影館官網查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