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退化換全人工膝關節? 條件符合可選半人工膝關節
2025/07/18 09:39:31文/由NOW健康授權轉載
【NOW健康 楊芷晴/高雄報導】家中長者是否受關節退化困擾?退化性關節炎是常見的膝蓋病變,多見於年長者,主因多為內側關節軟骨磨損,導致骨骼異常增生、關節腔變窄所致。重仁骨科醫院梁峻銘院長提醒,若未及早治療,嚴重恐造成雙側關節磨損、疼痛變形,進而影響行動能力。
膝蓋內側關節炎治療 什麼情況需要考慮人工膝關節置換?
梁峻銘院長指出,膝蓋退化通常發生在內側,又以退化性關節炎為主,台灣目前有年輕化的趨勢,好發於55歲族群,女性族群則因為骨盆較寬,相對下肢內側壓力較大,相較於男性更容易提早發生關節退化。
其他如年輕時運動傷害導致半月板破裂內側損傷,在4、50歲時可能就會出現內側膝關節退化;創傷性關節炎則視受傷程度,最快在5年後就會開始出現退化。至於膝蓋外側病變則有類風濕性關節炎、前十字韌帶斷裂或磨損等成因。
治療上以最常見的膝蓋內側關節炎來說,通常採循序漸進,初期以保守治療為主,如:注射玻尿酸、復健治療等,減緩膝蓋內側壓力;第2階段建議採取進階的PRP(高濃度血小板)或PLT(血小版凍晶技術)再生療法,倘若膝關節的結構退化至無法改變,且疼痛程度已達到無法維持日常活動時,就需考慮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
全人工膝關節和半人工膝關節置換 兩者之間差別在哪裡?
人工膝關節置換術主要是把受損的膝關節移除,換上人工關節,以減輕疼痛並恢復行動能力。梁峻銘院長說明,全人工膝關節和半人工膝關節的差別在於,全人工膝關節會放置1塊完整墊片,直接固定在脛骨元件上,重新設定角度、排列下肢活動關節;半人工膝關節僅置換受損部分的關節軟骨。牛津半人工膝關節放置仿人體半月板的活動式墊片,可前後滑動,重新打造可活動式的關節面,有助於恢復關節自然彎曲角度,符合人體工學。
梁峻銘院長進一步解釋,膝蓋共有前、後和內、外側4條十字韌帶,置換牛津半人工膝關節的條件與適應症,包括內側及前、後十字韌帶應完好未磨損,保留完整結構,能避免活動式墊片脫位風險、有助於術後維持膝關節穩定性。
執行此項手術前,必須確認患者膝關節前後十字韌帶、內外側副韌帶及外側關節面皆正常,並掌握患者骨質疏鬆程度。倘若退化性關節炎除了內側病變、還出現膝關節外側退化,或已產生嚴重骨質疏鬆症狀、脛骨承受力量不足,抑或是嚴重伸直孿縮、膝蓋已經完全無法伸展,綜觀上述因素則不適合半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唯一選擇全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另外梁峻銘院長也提到,半人工膝關節置換後也可能遇到常見3個副作用:在切除受損軟骨時深度過深時,恐導致放置的墊片大小不相符;再者如果可活動式墊片置放位置的張力未計算精準,導致在膝蓋伸直或彎曲時活動式墊片恐移位,以致使膝關節失去功能;以及角度計算欠佳時,恐導致術後衍生外側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
因此,手術前必須透過縝密的規劃,內容包含韌帶穩定度、彈性及膝關節大小,必須考量患者的體型、腿型等關節角度排列的精準設計,以「重建整個膝關節面」為出發,才能降低失敗率。在適應症和條件允許之下,50歲以上、甚至7、80歲的年長者都適合選擇牛津半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半人工或全人工膝關節置換 術後傷口照護避免感染是順利復原關鍵
梁峻銘院長分析,比較全人工膝關節和半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全人工膝關節手術傷口大約9至10公分,破壞肌肉範圍大,住院天數5至7天,術後復原約2個月後才能在完全不使用拐杖下行走順利,且需要較長的復原過程;半人工膝關節手術傷口約9公分以內、肌肉破壞範圍小,住院3至5天,術後約1至1.5個月內,可恢復穩定步態,行走順利。
梁峻銘院長強調,不論是半人工或全人工膝關節手術,首要應特別留意傷口照護,避免皮膚感染;半人工膝關節手術因為破壞肌肉較少,模擬正常膝蓋活動,手術後膝蓋的活動模式更貼近自然膝關節,復健過程相較於全人工膝關節通常較為順利。大多數患者在術後約1週內即可開始獨立行走,不僅復原速度快,整體的行動靈活度也更自然。
# 首圖來源/重仁骨科醫院提供
◎原文,本文內容已獲 NOW健康 授權,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