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高年級性教育調查近6成不及格 逾半忘記課堂內容

分享:

國小高年級性教育調查近6成不及格 逾半忘記課堂內容

2025/07/10 08:57:58文/由NOW健康授權轉載

【NOW健康 吳思奕/台北報導】孩子常會問:「女生為什麼會流血?」、「夢遺是什麼?」、「同性可以結婚嗎?」但許多大人面對這些性議題選擇避而不談。然而在#MeToo運動、兒童性剝削案件激增的背景下,性教育若仍無法開口,孩子又該如何自我保護?根據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以下簡稱性平協)與兒福聯盟(以下簡稱兒盟)的調查,全台5、6年級學童的全面性教育結果,有近6成不合格,顯示性教育仍有極大的補強空間。


2025台灣兒童「全面性教育」現況調查報告 近6成學童不及格


108課綱將性別平等教育納入核心議題,更是當代家長共同關心的議題,但孩子實際學到了什麼、又還缺少什麼呢?性平協與兒盟日前針對全台5、6年級學童進行問卷調查,並在「敢談性不害羞,敢教愛更安心」日前發布《2025台灣兒童「全面性教育」現況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學童平均僅得53分,近6成不及格。且超過半數的學童表示已完全忘記課程內容(53.4%),在家長普遍避談性議題的情況下,導致近半數的學童只能靠上網搜尋、自學性知識。而這樣非正式的學習管道也導致月經汙名與普遍的性別偏見。


除此之外,調查還發現,每4個學童就有1個曾談過戀愛,但近4成從沒想過戀愛的身體界線,顯示學童對親密關係的認知仍有落差。性平協副理事長王柏元及理事江映帆、不會教小孩行動聯盟(下稱不小盟)理事長陳儀、兒盟研究暨發展組織處處長黃韻璇及2位小5學童代表現身說法,共同指出目前性教育與孩子實際需求之間存在巨大鴻溝,並呼籲政府強化課綱、學校營造友善環境、家長勇敢對話,讓性教育真正回應生活,成為孩子的保護力。


國小高年級學生性知識普遍不足! 平均僅53分不及格


本次調查針對5~6年級學童設計了11題與自身發展相關的性知識題目,結果顯示學童平均僅答對5.9題,換算為百分制為53.1分,實際上有高達58.9%的學童不及格(答對未達7題,63.6分),整體性知識水準偏低,僅有2%的學童能全數答對。其中,答錯率最高的題目為「夢遺通常會定期發生」,有高達74.8%的學生誤答,其次為「大部分的女性會在10歲以前出現初經」(62.4%)及「懷孕的時候不會有月經」(54%)。調查也發現,學童對異性的身體發展較為陌生,男學生中有74.4%對月經理解錯誤,女學生則有77.7%不了解夢遺的概念。這些錯誤認知可能使孩子對青春期變化感到恐懼或厭惡,甚至以戲謔態度對待性別特徵,進而引發性別歧視或霸凌問題。


調查也發現,學童主要的性知識來源包括老師或教科書(82.5%)、家長(55.5%)、自行上網搜尋(49.8%)、YouTuber或網紅(31.2%)及社群軟體(26.5%)等新興媒體。雖然來源多元,但正確性令人堪憂。進一步分析顯示,若知識來自老師或教科書,答對題數(6.1題)明顯高於未從此來源學習者(4.9題),凸顯正式教學管道的重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學校課程是主要性知識來源,但卻有超過半數的學童表示已完全忘記課程內容(53.4%),認為自己記得大部分內容者僅占18.1%,顯示現行教學內容並未被好好落實或不夠貼近生活情境。加上性教育未列入考試範疇,導致學童的學習動機與成效皆偏低。另一方面,近半數學童靠自己在網路上搜尋性知識,反映校內獲得的資訊無法滿足需求,卻也暴露在錯誤、片面、甚至帶有性別偏見的資訊風險中,若缺乏正確引導,將可能對性與性別產生誤解或迷思。


家長避而不談或偏見過深 恐影響孩子日後的性別觀念與價值觀


除了學校教育外,孩子對性與性別的理解也深受身邊大人的影響。調查發現,大人的觀念與溝通方式分為3種類型:


▸第1類:避而不談型


有62.8%的學童表示,家中大人從未主動討論「未來對象的性別沒關係」等多元性議題,另有43.1%未曾談及跨性別,46.3%未討論過愛滋相關知識,顯示多數大人傾向對性別議題保持沉默。


▸第2類:刻板印象型


調查指出,43.5%的孩子聽過「談戀愛或性這些事,等長大再說」,45.8%則聽過「青春期會對異性感興趣」,呈現出「戀愛只能發生在異性與特定年齡階段」的觀念。此外,也有將愛滋與恐懼連結的不實說法,如「愛滋病毒只會透過性行為傳播」與「應遠離感染朋友」等,皆可能加深孩子對疾病與性少數的偏見。


▸第3類:尊重多元、溝通型


當然也有大人展現出尊重多元、願意溝通的態度,如:54.2%會向孩子解釋「世界上有些人是跨性別者」,44.1%曾提及「結婚前可能有不同戀愛或性經驗」,這些正向對話有助於孩子建立理解差異、尊重多元的觀念。進一步分析顯示,大人的態度若較為開放,孩子也展現出較多元開放的性別觀念,凸顯教育態度與環境氛圍對兒童價值觀發展的重要影響。


月經來潮很丟臉? 35%學童仍受月經汙名化刻板印象影響


調查發現,學童對性別與身體的觀念仍深受社會偏見與傳統刻板印象影響。有39.5%的學童認為「大人摸我的頭是1種友善表現,沒有什麼問題」,顯示對身體界線與自主權的敏感度仍待加強。另有35.3%的學童認為「拿衛生棉最好不要被人看到比較不尷尬」,呈現出「月經汙名化」的現象,導致女生在身體不適時不敢求助,男生對理解女生的生理需求感到困難,進而可能引發戲謔或排斥行為。


調查亦顯示,81.5%的兒童認同「同性別可以成為朋友,也可以談戀愛」,反映數學童對性別多元有基本認知。然而仍有19.4%認為遭遇性別歧視的人應改變自己以避免被歧視,顯示仍有近1/5學童持有內化的偏見。進一步分析也發現,性知識得分較高的學童,其性別觀念也相對更正確,顯示「全面性教育」的推動,不僅能提升知識,更有助於建立尊重他人、理解多元的價值觀。


除了刻板印象的誤解,校園空間也反映學校對多元性別的接納程度。調查發現,僅3成(30.4%)學童曾實際使用過校園的性別友善廁所,另有26.7%表示雖有設施但未曾使用,甚至有近1/4(23.7%)不清楚學校是否設有此設施。此外,79.5%的學童最在意性別友善廁所的「安全性」,其次為「外部標示清楚」(64.9%)。這顯示無論在硬體建設或觀念推廣上,學校的性別友善環境營造都還有很大進步空間。


國小高年級近1/4談過戀愛 但有4成不知親密關係的界線


調查顯示,國小高年級學童對戀愛已有明確興趣與經驗。共有24.2%表示「現在想談戀愛」,23.1%則曾有過戀愛經驗,等於每4位學童中就有1位正在或曾經交往。進一步詢問理想對象的特質,最多人重視的是「個性好相處」(76.2%)與「聊得來」(69.9%),其次為「外表好看」(60.8%),顯示學童對於戀愛關係已有初步的互動期待。在交往對象來源方面,80.8%的學童與同學交往,其次為網友(15.8%)、朋友介紹(10%)與補習班同學(9.7%),大多來自日常生活圈。值得關注的新興現象是,有6.6%的孩子曾表示與虛擬人物或二2次元角色談戀愛。


調查探討戀愛中的肢體界線,發現孩子對於「交往可接受的身體接觸」仍未建立清晰認知。35%表示可以接受擁抱,11.6%可接受接吻,3.5%表示能接受性行為。這個比例相較2022年調查時的1.8%已有上升,顯示學童對親密關係的態度改變值得關注。此外, 13.7%完全無法接受任何身體接觸,有高達38.7%的孩子表示「沒想過」,這代表近4成的學童對親密關係中的界線尚無明確思考,當他們面對突如其來的要求時,可能難以作出判斷或拒絕,潛藏風險。


分析顯示,越能建立戀愛界線的孩子,其全面性教育知識得分也越高(能建立界線者答對6.2題,未曾思考者5.4題)。此外,這群未建立界線概念的學童,普遍來自性別態度較不開放的環境,顯示當孩子缺乏與大人討論戀愛與性別的空間時,也較難發展出身體自主與人際判斷力。


性平協與兒盟共同提出3大呼籲 讓性教育成為孩子理解自我、尊重他人的起點


面對性知識不足、觀念偏誤與教育落差等問題,性平協與兒盟共同提出3項呼籲,盼政府、學校與家長共同合作,讓全面性教育不再是課本上的空談,而是孩子理解自我、尊重他人、保護自身的實際能力。


1.教育與制度層面


儘管現行課綱已納入性別平等教育議題,教育部也持續推動相關內容,但本次調查仍顯示學童性知識仍嚴重不足,多數對課程內容無印象,體現授課時間與教材內容仍有待加強。建議教育主管機關應強化性平教育課程比重,並以「全面性教育」為核心,涵蓋多元性別、情感發展、網路交友與虛擬互動等貼近生活的主題,幫助孩子認識多元、理解差異、培養責任感與判斷力。


2.學校與教師層面


教師是否能以尊重、開放的態度回應學童對身體、戀愛、性別的疑問,是性教育落實的關鍵。建議學校鼓勵教師在課堂上正常化討論性別議題,讓學童感到被理解與接納。並營造性別友善校園,例如設置性別友善廁所、透過活動與教學讓學生學習尊重與包容。


3.家庭與家長層面


家長的態度與溝通方式將深刻影響孩子對性與性別的看法。研究顯示,能與家長討論這些議題的孩子,其性知識與態度發展明顯較佳。建議家長放下尷尬與恐懼,以日常語言和孩子對話,即便自己不熟悉,也可以與孩子一起找答案、共同學習。同時鼓勵家長應主動了解孩子在校的性別課程,與教師建立溝通、互動協調,當家庭與學校能彼此支持、方向一致,孩子就能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培養良好的性別素養與自我保護能力。


# 首圖來源/Freepik


原文,本文內容已獲 NOW健康 授權,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