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經婦女才會得?破解子宮內膜癌2迷思 注意異常出血

分享:

停經婦女才會得?破解子宮內膜癌2迷思 注意異常出血

2025/07/10 07:35:22文/由NOW健康授權轉載

【NOW健康 吳思奕/台北報導】子宮內膜癌是女性常見的婦科癌症,主要好發於50歲以上,特別是停經後的女性。由於此類癌症早期警訊為陰道異常出血,若能及早察覺並接受治療,存活率相對較高。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醒女性朋友,應密切關注身體變化,及時就醫診斷,把握治療時機,有效守護自身健康。


異常出血別輕忽! 2大迷思1次破解


子宮內膜癌的早期徵兆以陰道異常出血最為常見,包括停經後再次出血、月經週期紊亂、經血量增多,或持續性的紅色分泌物。此外,部分女性也可能出現疲倦、貧血或下腹悶痛等不適,這些都是子宮內膜異常的重要警訊,千萬不可掉以輕心。然而,為了避免因為對疾病認知不足而輕忽或誤解這些警訊,以下特別整理出2個常見的迷思並予以澄清,供民眾參考。


▸迷思1:子宮內膜癌只發生在停經後婦女


澄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說,雖然子宮內膜癌多發於停經前後的女性,特別是50~60歲的族群,但年輕女性也可能罹患此病。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在初經或停經前後,因為月經常會出現不規則的現象,因而容易忽略異常出血的警訊,導致延誤就醫,要特別留意。


▸迷思2:沒有性行為或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正常,就不會得子宮內膜癌


澄清:子宮內膜癌與性行為其實無直接關聯,無性經驗者也可能罹患。曾志仁指出,所謂的子宮頸抹片檢查主要是藉由刮取子宮頸細胞觀察可疑的病理變化,但臨床上僅少數(10%)子宮內膜癌患者的惡性細胞會從內膜剝落至子宮頸,並隨子宮頸抹片檢查時被發現,所以就算抹片結果正常,但有異常症狀者,仍應儘速就醫。


國際研究:BMI超過30 罹患子宮內膜癌風險大增


子宮內膜癌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肥胖、長期月經異常、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糖尿病、婦癌家族史,以及曾長期使用含雌激素的藥物等。根據國外研究指出,子宮內膜癌患者中,肥胖比例為50~70%。隨著台灣生活型態逐漸西化,肥胖人口亦逐年增加,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也呈現持續攀升的趨勢。曾志仁表示,國內研究也進一步發現,我國肥胖女性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是正常體重女性的2倍,顯示控制體重對於預防子宮內膜癌具有重要意義。


規律運動搭配健康飲食與體重控制 有助降低罹患子宮內膜癌風險


儘管目前尚無國際公認適用於子宮內膜癌的標準篩檢工具,但相關研究顯示,規律運動有助於降低20~30%罹患子宮內膜癌的風險。若再搭配健康飲食與體重控制,則能更進一步減低相關癌症的發生率。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提醒,女性朋友一旦發現身體出現異常出血或其他不尋常症狀時,務必及早就醫,由專業醫師協助診斷與處置。同時,也要將健康行動融入日常,建立運動與健康的飲食習慣,為自己累積長期的健康基礎,降低罹病的風險,掌握健康的主導權,擁抱更精采的人生。


# 首圖來源/Freepik


原文,本文內容已獲 NOW健康 授權,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