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急性扭傷「忍忍就好」? 醫:這樣做不留後遺症

分享:

踝關節急性扭傷「忍忍就好」? 醫:這樣做不留後遺症

2025/07/04 10:32:37文/由NOW健康授權轉載

【NOW健康 林郁敏/高雄報導】踝關節急性扭傷是常見運動傷害,許多人卻輕忽其嚴重性,以為能自行痊癒。重仁骨科醫院副院長黃獻漳醫師提醒,若未經妥善治療,踝關節韌帶可能鬆弛,導致未來反覆扭傷的風險大增。因此,急性扭傷當下的正確處置與後續治療至關重要。對於韌帶輕中度扭傷的患者,可考慮血小板凍晶技術(Platelet Lyophilized Treatment, PLT)搭配玻尿酸注射加速組織修復,避免留下後遺症。


急性扭傷應依循RICE原則 將傷害降到最低


黃獻漳醫師說明,踝關節扭傷多因摔倒、下樓踩空或地面不平造成,一不留神就容易導致踝關節內翻受傷。正常情況下,踝關節內翻幅度為30至35度,外翻則為5至15度,外側韌帶雖具延展性,卻較為脆弱,最容易因內翻動作而受傷,嚴重時甚至可能導致韌帶斷裂或骨折。


當急性扭傷發生時,患者應立即依循「RICE原則」自救,即休息(Rest)、冰敷(Icing)、壓迫(Compression)與抬高患部(Elevation),並盡快就醫檢查,以確認是否有韌帶斷裂或骨折等更嚴重的傷害。


玻尿酸搭增生療法 刺激組織再生減輕疼痛


黃獻漳醫師指出,在治療方面,傳統方法包括復健、超音波、熱敷、低能量雷射及水療等,能逐步改善症狀,但疼痛緩解並不代表組織完全恢復,許多病患未徹底治療,導致後續反覆扭傷。臨床上使用增生療法,如: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latelet-Rich Plasma, PRP)、PLT搭配玻尿酸注射等,能加速修復、減少後遺症。


黃獻漳醫師表示,肌腱玻尿酸注射是針對肌腱、韌帶傷害設計的治療方式,具有加速組織修復、緩解疼痛及減少疤痕形成的優點,且相較於傳統PRP,不會產生延遲性疼痛,適合於急性傷害的早期使用;PLT則是從患者自體血液分離出的高濃度血小板,經凍晶處理後保存,使用時經稀釋再由超音波導引注射至患部,能促進組織再生、抑制發炎並刺激修復。同時也建議,PLT搭配玻尿酸治療能進一步提升修復效果,且降低疼痛感,適合用於急性期至亞急性期的韌帶、肌腱損傷治療。


針對治療流程,急性期扭傷患者通常建議一開始先施作肌腱玻尿酸注射,1至2周後評估關節穩定性及步態,再視情況追加PLT治療。若扭傷程度屬於韌帶3級斷裂,則可能需要手術修補;若屬於1至2級損傷,則可透過玻尿酸與PLT雙重治療達到良好修復效果,一般來說,PLT治療建議至少施作3至4次,每次間隔3周,並逐步進行階段性復健,如:行走、快走、小跑步或騎飛輪等,幫助恢復關節穩定與功能。


術後照護從日常與飲食開始 及早治療避免後遺症


黃獻漳醫師強調,治療後的照護同樣重要。患者需避免劇烈運動與長時間重複相同動作,日常應配戴護踝、注意保暖,適度進行熱敷與按摩促進循環。飲食方面,應均衡攝取蛋白質、蔬果及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避免啤酒與過量飲酒,促進組織修復與體力恢復。


黃獻漳醫師再次重申,急性扭傷不是「忍忍就好」的小事,早期介入積極治療,不但能有效縮短恢復時間,還能減少組織纖維化與長期後遺症的機率。唯有及時接受正確診斷與治療,才能真正恢復關節健康,避免未來反覆受傷的惡性循環。


# 首圖來源/高雄重仁骨科醫院提供


原文,本文內容已獲 NOW健康 授權,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