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分成3種型態!醫揭非單一成因 常與身心問題共病
2025/07/02 13:53:09文/由NOW健康授權轉載
【NOW健康 楊芷晴/台北報導】根據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於2024年發布的「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顯示,台灣整體得分為 81.67 分,僅略高於80分的合格標準。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調查中有約 40.9% 的民眾表示睡眠狀況不佳,凸顯睡眠問題已成為民眾心理健康的重要挑戰之一。
台灣安眠藥使用量居亞洲之冠 暗藏民眾濫用與成癮的風險
而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AASM)及相關文獻,全球失眠盛行率約為 10–30%,部分地區甚至高達 50–60%。意即,失眠已經是僅次於感冒的全球第二常見健康問題。振興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毛衛中表示,失眠更與情緒障礙、注意力下降與身心健康密切相關,堪稱現代人面對的重要健康課題。
精神健康基金會指出,2023 年台灣安眠藥開立總數超過 11 億 6,000 萬顆,使用量居亞洲之冠,若將藥片依序排列,其總長甚至可繞行台灣一圈。這個數字不應該只是被視為「用量多寡」,更是我們重新檢視睡眠照護系統的提醒。同時也顯示許多患者傾向以藥物為主要改善方式,然而這種現況也揭示了安眠藥濫用與成癮的風險。
安眠藥是醫療工具之一,對某些階段性的失眠者來說,短期使用可協助身心穩定、打破惡性循環。關鍵不在於用或不用,而是在醫師專業評估下,如何合理、安全地使用,並與非藥物治療同步進行。例如睡眠衛教、壓力管理、認知行為治療(CBT-I)等,都是實證支持可以有效改善失眠的方式。
國人失眠問題逐漸嚴重 與生活壓力、依賴3C產品密切相關
毛衛中醫師指出,近年失眠問題逐漸嚴重,與快速的生活節奏、壓力增加及電子產品普及有密切關係。例如,藍光與社交媒體干擾生理時鐘,影響入睡品質 。有趣的是,一項挪威的回溯研究以「Can′t Sleep」等關鍵字分析搜尋量,結果顯示日本、台灣與瑞典為搜尋率最高的3個國家;日本每十萬人搜尋「無法入睡」約 54 次(全球平均為 3.6 次),台灣也高達 39 次,是全球平均的 11 倍左右。
失眠的原因並非單一,其中壓力是最常見的誘發因子。當情緒緊繃或焦慮時,大腦處於警覺狀態,交感神經興奮、難以放鬆,進而影響入睡與整體睡眠品質。部分研究也發現,人際壓力甚至比工作壓力對睡眠影響更為顯著。
生理上,睡眠也受到「生理時鐘」與「睡眠債務」2大因子的影響。生理時鐘是體內的時間節奏,與光照、作息等密切相關;而睡眠債務則來自長時間清醒所累積的身體需求。若這兩者失衡,便容易出現入睡困難或睡眠中斷等現象。
失眠問題往往並非單獨存在 常與憂鬱、焦慮等病症形成共病
值得注意的是,失眠往往不是單獨存在的症狀。根據臨床觀察與研究,失眠與多種身心疾病高度共病,例如焦慮症、憂鬱症、慢性疼痛、氣喘、胃食道逆流、夜間頻尿,甚至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症(OSA)等。若僅以安眠藥處理睡眠問題,可能因此忽略背後更核心的健康議題。
毛衛中醫師說明,以憂鬱症為例,超過8成的患者會合併失眠,但當憂鬱情緒獲得緩解後,睡眠品質往往也隨之改善。相同地,對夜間頻尿或慢性疼痛患者而言,若能妥善處理原發問題,睡眠困擾便可能自然減輕,甚至無須依賴藥物。因此,針對失眠的評估與治療,建議應與醫師深入討論潛在共病狀況,從全人角度出發,整合式地處理相關問題。這樣的方式不僅更安全,也更有機會根本改善睡眠,恢復自然入眠能力。
失眠可分成3種型態 嘗試調整規律作息有助於重建睡眠習慣
毛衛中醫師分析失眠有3種型態和建議的應對方式如下:
失眠型態1:入睡困難
▸定義:躺床後 30 分鐘以上仍無法入睡。
▸建議作法:建議起床轉移注意力,避免在床上「強迫自己入睡」。
失眠型態2:睡眠中斷
▸定義:半夜醒來,超過 30 分鐘無法再入睡。
▸建議作法:睡前避免大量飲水、調整環境干擾,必要時就醫評估是否有其他共病。
失眠型態3:提早醒來
▸定義:提早於預定時間1至2小時醒來且無法再睡。
▸建議作法:可嘗試延後就寢時間、限制白天午睡時間。
上述針對不同失眠型態,提供對應建議的這些方法並非萬靈丹,但對於規律作息與重建睡眠習慣具有明確幫助。
短期服用安眠藥安全有效 待睡眠穩定應與醫師討論調整用藥
有些人對安眠藥產生依賴,也有人對其效果心生懷疑。事實上,若經醫師診斷為失眠症並建議使用藥物治療,短期服用安眠藥在多數情況下是安全且有效的。關鍵在於與醫師充分溝通,了解服藥目的與使用原則。當失眠狀況穩定後,醫師也會協助病人逐步減藥,過程需依個人狀況調整,切勿突然停藥或任意加量。這不僅有助於避免反彈性失眠,也能讓病人逐步重建自然睡眠機制。
面對台灣約4成民眾有睡眠困擾的現況,我們需要的不只是更多藥物,而是更完善的睡眠醫療體系與全民睡眠教育。當我們正視壓力來源、調整作息與提升心理健康,才有機會真正改善睡眠問題。
毛衛中醫師強調,失眠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視與誤解。若您長期有睡眠困擾,歡迎尋求身心科或睡眠專科的協助,與醫師一起找出最適合的改善策略。睡得好,不只能讓生活更有活力,也是一場身心健康的長期投資。
# 首圖來源/Freepik
◎原文,本文內容已獲 NOW健康 授權,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