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政府一周年 大罷免施政空轉 倚美反中陷尷尬困局

分享:

賴政府一周年 大罷免施政空轉 倚美反中陷尷尬困局

2025/05/15 09:44:23文/觀點主筆室

隨著賴清德總統即將就任滿周年,這一年來施政的總體表現,如果說有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作為,恐怕就是大罷免。但大罷免造成社會撕裂對立,絕對稱不上是政績。至於外交方面,更是飽受爭議。賴總統面對美國的一味迎合,不少人用跪或舔形容,對一個政府來說真是情何以堪。賴清德接受日媒專訪時表示,台積電赴美投資是應下游廠商要求,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台灣一味迎合美國卻換來美中手牽手的局面,「境外敵對勢力」與「脫中入北」頓時尷尬了起來。

回顧這一年,賴政府給人的印象,內政幾乎陷入空轉,黨政不分,閣員一起成為政治操作的一環。執政黨鼓吹大罷免導致對立性政治言論充斥公眾空間,社會氛圍劍拔弩張。政府本應在社會發展、民生經濟上有所建樹,卻耗費大量資源在政治攻防上。

再談外交,特別是對美政策。賴政府強調與美國站在同一陣線,口口聲聲以「民主供應鏈」為錦囊妙計,但事實證明,美國更在意的是經濟利益。川普重返白宮後再掀關稅戰,這次不但一度對中國課以高達125%的關稅,也對全球開地圖砲。台灣乖巧地雙手奉上台積電,還組團要產業赴美大投資。一味迎合,至今卻未收到任何優惠待遇,只換來美國財長開心證實,台灣提出條件極佳的談判條件。

反觀中國選擇冷處理戰略,不急於反應,成功展現大國定力。而台灣一再「主動配合」,例如台積電赴美設廠,賴總統竟解釋為應下游客戶要求,這種說詞實在難以令人信服。畢竟,全球分工貪圖的無非低成本與高效率。台積電一赴美成本立馬增加,此一決定應非基於商業邏輯,而是政治壓力。

值得關注的是,美中關稅戰看似純粹經貿議題,實則難脫政治操作。川普日前提到,美中達成的貿易協議「原本是一項更大的協議」,並扯上「統一與和平」等明顯具有政治意味的詞彙。令人不禁懷疑,美中在暗中是否已有更深層次的政治交易?而在此情勢下,台灣若只是被動接受、毫無談判籌碼,不啻淪為國際談判桌上的「籌碼」角色。

關稅對台灣經濟影響至深,台灣若繼續「跪著談」,是否只能接受更殘酷的經濟代價?更重要的是,美國是否真心支持台灣的「民主供應鏈」?或只是利用台灣當作制衡中國的棋子?當美中能在瑞士閉門會談,一夕之間敲定關稅協議,台灣卻在首輪實質磋商後悄無聲息,台灣的外交策略與談判團隊難道不需要檢討?

台灣人民勤奮善良,團結一致度過無數難關。如今卻面臨執政黨帶頭撕裂社會。為了反中只能一味扈美,甚至不惜犧牲台灣產業。我們在全球供應鏈站穩關鍵角色,靠的是廠商的實力,政府對外談判若無策略且善用團結的底氣,台灣恐怕會在這場全球博弈中出局。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