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免疫疾病不只有類風濕性關節炎 還包含乾癬、異膚

分享:

風濕免疫疾病不只有類風濕性關節炎 還包含乾癬、異膚

2025/04/13 10:27:18文/由NOW健康授權轉載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關節紅腫難癒、反覆抓癢破皮的皮膚病,其實可能不是單純的退化或過敏問題,而是免疫系統失調引發的疾病。免疫相關皮膚疾病也是風濕免疫科的範疇,從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異位性皮膚炎等皆是。隨著診斷技術與治療藥物的進展,透過「多元整合」的治療策略,能顯著改善病患長年不適,提升生活品質。


超音波檢查類風溼性關節炎 對症施以藥物1週改善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賴佩幸表示,針對發炎性關節炎,除了免疫調節藥物、短期類固醇、生物製劑、止痛藥之外,軟組織超音波檢查搭配關節內注射是正規且安全的治療方式,既大幅降低藥物加量需求、減少不必要暴露的藥物副作用,更能及時顯著改善病人不適。


類風濕性關節炎為例,部分患者即便已服藥控制,仍常出現局部關節持續腫痛、活動受限,這類患者若接受軟組織超音波檢查,往往能即時發現關節內部的發炎狀況,再輔以局部關節注射及藥物調整,有助於快速緩解症狀、減少對口服藥物的依賴,也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例如,1名60歲婦人長年受關節疼痛所苦,即便持續接受藥物治療,雙側手腕仍腫痛難耐。經超音波檢查確認發炎位置後,搭配關節內注射與免疫調節藥物調整,短短1週內疼痛即改善逾7成,不僅讓病人重新拾回信心,也有效減少日常活動的困擾。


還有另1名35歲的林女雙手肘數個月腫痛,近期診斷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調整後,其雙肘不適仍然存在,醫師多次討論關節注射後,林女終於被說服,1週之內其腫痛的關節症狀大幅好轉。


常見免疫性皮膚疾病 結合多元方案調整免疫機轉


不只關節炎,風濕免疫科也處理各類免疫性皮膚疾病。像是異位性皮膚炎、乾癬等患者,長期忍受劇癢與外觀困擾,甚至影響心理健康與社交生活。風濕免疫專科醫師熟悉免疫調節機轉,會依據病情搭配口服小分子藥物、局部免疫調節劑及抗組織胺,必要時也會使用單株抗體等新型藥物,不僅能有效止癢退紅,更有助於從根本改善體內免疫失調的狀態。


例如,15歲的吳小弟從小就有過敏性鼻炎,近期全身異位性皮膚炎,特別在雙邊手肘內側、膝膕窩與頸部等皺摺有多處密集的抓痕與出血點,在口服小分子藥物、合併外用局部免疫調節劑,全身症狀明顯進步;另1名長年旅居海外的20歲年輕患者,因乾癬合併異位性皮膚炎導致全身紅疹與嚴重搔癢,返台就醫後在風濕免疫科接受免疫調節藥物、小分子藥物與外用藥膏後,1週內紅疹改善9成、癢感明顯減輕,重拾生活自信。


賴佩幸說,免疫相關皮膚疾病也是風濕免疫科的範疇,風濕科醫師擅於使用免疫調節藥物,搭配不同類型的抗組織胺藥物、外用局部免疫調節劑,並會視病情輔以使用小分子藥物或單株抗體,協助病友快速穩定病情且兼顧生活品質。


# 首圖來源/Freepik


原文,本文內容已獲 NOW健康 授權,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