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台灣是美國經貿夥伴 不應列入關稅名單 拓展多元市場 避免依賴風險

分享:

《觀點》台灣是美國經貿夥伴 不應列入關稅名單 拓展多元市場 避免依賴風險

2025/04/09 16:50:39文/品觀點編輯中心
《觀點》台灣是美國經貿夥伴 不應列入關稅名單 拓展多元市場 避免依賴風險

作者:董佳瑜/哈佛法律博士,長期關注公共政策與法律制度發展

 

美國關稅戰引發全球經濟巨震。白宮經濟顧問主席Steve Miran說明,此波關稅政策背後的核心思維是重新分配全球安全與經濟秩序的維護成本。美方期待主要經貿夥伴透過貿易讓渡,共同分擔美國長期以來所承擔的國際責任。然而,台灣從未在這方面搭便車:從穩定供應全球最尖端晶片,到積極在美國境內進行投資設廠,台灣企業長期為美國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策略提供了重要支撐,如今卻被一刀切納入懲罰名單,反映了美方對產業實況的誤判與戰略上的混淆,政策設計是否充分考量台美雙邊長期合作基礎與供應鏈互賴關係需進一步檢視。

對於美國祭出高達32%關稅,台灣多項出口產業已造成實質衝擊,台灣政府面對這波政策轉向,反應顯得遲緩,且缺乏明確的應對策略。當美國內部政策尚處於調整期、各部門意見分歧之際,台灣未能及早建立風險預警與政策協調機制,使得許多本土企業陷入極度不確定的處境。

要重申的是,台灣不該也不能被定義為「順差問題」。我們有責任也有實力,與美國重新定位經貿關係:在供應鏈、安全、技術與在地生產上展現戰略價值。面對外部政策變動,政府必須加快腳步,協助產業強化韌性、並提出更具前瞻性的政策協調與產業應變機制,協助企業拓展多元出口市場,避免因為對單一經濟體的高度依賴轉化為長期結構性風險。

另外,美方以「貿易逆差過大」為由發動關稅戰,卻忽略現代製造業的本質特性。許多出口產品實為全球供應鏈協作的成果,其中不乏美國企業參與設計與採購環節。以關稅手段懲罰合作夥伴,短期或許能獲得某些利益,但長遠來看,只會侵蝕雙方長期建立的信任基礎與合作關係。

事實上,美國國內的媒體、產業界與國會各界,對關稅戰也是意見分歧。主流媒體指出,此次關稅涵蓋範圍之廣、對象之多,在美國貿易史上實屬罕見。部分媒體與政策研究機構認為,對長期合作的經貿夥伴採取此類措施,可能影響美方未來在區域供應鏈重組過程中的政策協調能力與產業信任度。

從國會層面觀察,兩黨呈現不同立場。一方面,部分議員支持運用關稅作為政策工具,以強化美國製造業基礎;另一方面,也有跨黨派成員對關稅範圍與執行標準表達疑慮,他們關注此舉是否會導致成本上升、產業鏈不確定性增加,甚至損害與盟友的長期合作關係。

美國產業界的反應同樣值得關注。美國商會、全國製造商協會(NAM)、半導體產業協會(SIA)等組織陸續發表聲明,指出廣泛課稅可能推高生產成本,降低製造效率,並對高科技產業的供應穩定性構成挑戰。儘管半導體產品未被納入課稅範圍,相關設備與上游材料的成本仍可能受到影響,進而牽動整體產業規劃。

從法律與制度角度分析,貿易政策應建立在明確、可預測且具備透明機制的制度基礎上。政策變動若缺乏充分說明與協商程序,不僅使企業面臨決策困境,更將考驗雙邊長期合作關係的穩定性。

台灣也應思考如何在全球供應鏈中持續強化自身定位,透過制度化的對話與合作機制,深化與美方的產業夥伴關係。在此過程中,政府與產業界的協同應對,以及持續累積的實質貢獻,將是回應政策不確定性的關鍵。

在當前現實主義與保護主義抬頭的國際環境中,信任的建立遠比關稅政策複雜,也更容易因一時決策而遭到破壞。美國此刻的選擇,無疑是對盟友關係的一次重大考驗;而台灣,必須以更充分的準備與更強韌的應變能力,在這場經貿風暴中穩固自身立場。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