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髮結石堵塞腸胃 8歲女童腹痛嘔吐竟是異食癖惹的禍
2025/04/05 15:58:47文/由NOW健康授權轉載
【NOW健康 吳思奕/彰化報導】1名年僅8歲的女童小安(化名),在長達3個月期間受間歇性腹痛所苦,近日因症狀加劇並伴隨頻繁嘔吐,被送往醫院緊急治療。經檢查後,發現小安的胃部及小腸內充滿毛髮結石,導致部分腸道阻塞,後透過手術成功取出多顆毛石,並轉與兒童心智科診治,目前女童情況穩定,並持續接受心理與營養治療。
長期腹痛合併嘔吐 恐為腸阻塞的症狀
收治這名個案的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胃腸肝膽科主任盧芳廷表示,小安在近3個月以來受反覆腹痛所苦,原以為是便祕或消化不良所導致,直到合併出現有膽汁性的嘔吐,才緊急就醫治療。經腹部超音波與電腦斷層(CT)檢查後,發現女童胃部、十二指腸及小腸內有多處的腸阻塞。
在進一步進行上消化道內視鏡(EGD)檢查後確認,胃與十二指腸內存在2顆毛石,其中1顆因體積過大,無法透過內視鏡取出,遂安排外科手術移除。除了小安之外,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近年還收治了其他4位類似病況的女童。分別是2名13歲、1名8歲及最小年紀6歲的小女生,分別也有類似的症狀,最後都是透過手術才將這些毛髮結石取出。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近年來收治了多名兒童因異食癖引起毛石堵塞腸胃的案例。(圖/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提供)
為小安執行手術的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外科醫師許耀仁指出,為了避免腸道阻塞惡化,團隊透過胃造口手術取出胃內巨大毛石,毛石不僅延伸到十二指腸,另外在小腸內還發現有3顆較小毛石,其中1顆卡在末端迴腸,已造成腸阻塞,所幸手術順利,已將全部的毛石取出。
吞食毛髮多與心理狀態有關 後續心理治療才能真正擺脫異食癖
盧芳廷與許耀仁討論後確認:「這類異物性腸阻塞在兒童中相當罕見,尤其是因吞食毛髮形成的毛石症候群(Rapunzel Syndrome,又稱長髮公主症候群)。而這樣的病症,歸咎其因多半為心理因素,與心理健康息息相關。」因此術後轉由兒童心智科進行後續治療。
▲為了避免腸道阻塞惡化,醫療團隊為小安緊急施行胃造口手術,將胃部內的巨大毛石取出。(圖/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提供)
接手治療的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醫師劉怡君說,經診斷後,小安患有異食癖及疑似拔毛癖,其吞食的毛髮極可能來自自身。根據家屬描述,女童個性內向,但自我要求極高,容易擔心表現不如預期,進而影響情緒。此外,大環境或家庭的變化,對於女童來說或多或少都可能成為其壓力來源,間接地影響女童的心理層面。
兒童缺乏鋅、鐵、鈣、鎂等元素 亦可能引發異食僻
劉怡君進一步指出,異食癖是發生在學齡前跟學齡孩童的疾患,成因是多重因素交雜而成,有時是因為微量元素缺乏,或是家庭、學校等環境壓力,都可能會導致孩子異食的情形。個案中的女童小安,體內的營養素鋅(Zn)、鐵(Fe)、鈣(Ca)、鎂(Mg)等皆偏低,極可能與異食行為有關。
在小安的個案中,醫療團隊不僅僅是執行手術治療,更進一步與家長溝通,鼓勵家長給予小安適當的心理支持,並建議家長學習與孩子建立更開放的溝通方式,同時適時紓解家長自己的壓力,減少對孩子的影響。所幸小安目前復原狀良好,不但未再出現異食行為,且據家長的觀察,她也未曾再出現夜間進食異物或睡眠障礙的情況。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院長陳家玉表示,彰基兒童醫院是衛福部認可的8家優化兒童醫療的核心醫院之一,服務範圍包含彰化、雲林、南投,涵蓋急診、重症、罕見疾病等。長期致力於守護0至18歲兒童與青少年的健康。其擁有包括兒童急診、小兒外科、兒童心智科、兒童胃腸科等完整次專科,以及院牧、社工等支持系統,能提供非常完善的醫療服務,且針對各類複雜個案進行跨團隊整合診治。
▲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是衛福部認可的8家優化兒童醫療的核心醫院之一,長期致力於守護0至18歲兒童與青少年的健康。(圖/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提供)
此次的女童個案便是由各專科醫師與關懷團隊密切合作,從診斷、手術到心理追蹤共同完成治療。陳家玉說,醫院與醫療工作者不僅要治療孩子的身體,更要傾聽孩子的心,早期發現心理壓力與行為改變,才能真正幫助孩子走向健康成長之路。
最後,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醫療團隊提醒,倘若發現孩子出現異常進食行為、經常拔毛、情緒低落或反覆腹痛,就應立即就醫評估,透過內外科聯合診治、營養素的調整補充,以及傾聽孩子,給予心理上的支持等不同面向的幫助,陪伴孩子面對壓力及調適情緒。必要時也可以搭配血清素再回收抑制劑等多管齊下,讓孩子恢復健康、快樂成長。
# 首圖來源/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提供
◎原文,本文內容已獲 NOW健康 授權,未經同意禁止取用轉載。